泉州文明网 > 评论频道 > 民生热点
莫让乡村游成为乡村“忧”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1-04-14         责任编辑:林杰 黎灵寿

  日前,引发舆论关注的“游客私挖10根竹笋村民索赔10万元”一事有了最新进展。4月5日,四川蒲江官方通报游客私挖竹笋事件,经当地管委会调查:旅游公司组织150名游客到景区徒步。竹林业主张某发现竹笋未经同意遭大面积挖采,遂上前阻止并报警。经查,约1.5亩竹笋受损,竹笋损失在1000斤以上,并非旅游公司方承认的几十斤。最终协商由公司赔偿1500元。

  此一事件中引爆舆情的导火索,无疑就是10根竹笋高达10万元的赔偿费,后经调查,这只是游客与村民在情绪失控下的过激言论而已。一起看似稀松平常的新闻事件,却让大众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从不平转向愤怒,让人不免心生慨叹。

  而在乡村游如火如荼的当下,这样的事件并非孤例。不久前,河南鹤壁一导游带游客在王家辿村游玩时,采摘了一些野生香椿和两三棵村民种的香椿,也引发了类似的矛盾,最终,在民警和村长协调下游客赔偿了村民260元。从竹笋到香椿,当这些在乡村司空见惯的农作物却一再成为城市游客文明的洼地时,既暴露了城乡生活观念上的落差,也给当下一片火热的乡村游带来了及时且必要的冷思考。

  在高节奏的都市生活之下,乡村游发挥着它独特的解压作用,对于久居钢筋水泥丛林的都市人而言,充满田园乐趣的乡村就是体验生活差异化的绝佳场所。因此,一到乡村,都市人便卸下日常生活中各种身份的束缚,不由自主地放飞了自我,随意采摘农作物、踩踏农田等不文明现象也随之出现。而香椿、竹笋这些在都市人眼中并不金贵的农作物,对农民而言却是长年辛苦劳作的成果,甚至是一家人的衣食之源,当二者间缺乏这种基于土地的情感连接时,矛盾便会一触即发。

  另一方面,在全民旅游时代,一哄而上的乡村游质量却是参差不齐。首先是乡村建设过度的城市化和商业化的弊病已端倪初显,一些乡村旅游甚至出现圈地收费、生态破坏等本末倒置的现象,常令人大倒胃口;再则,乡村风光改造同质化的问题也普遍存在,雷同的人造景观、游乐项目在过度消费乡村资源的同时,也在降低着乡村游的口碑和游客的出行体验;三是当下的乡村旅游往往是地方政府行为,村民缺乏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人翁意识,多将游客视为干扰其平静生活的“外来者”,彼此难以做到和谐相处也就不足为怪了。

  毋庸讳言,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其分歧已从经济延伸到了生活观念和文明理念等方面,如何让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互融互补才是我们当下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近年来,从慢综艺《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到爆红海外的李子柒现象,都为都市人描摹了一幅幅乡村生活的美丽图景,但这些滤镜下的乡村生活,也常常是以城市视角去营造乡村意境,往往缺乏真实的泥土气息和乡土情感。因此,要弥合城乡之间的审美、观念乃至文明意识上的落差,只有真正依托于乡村与农民这两个要素去构建美丽新乡村,方能使乡村游成为促进城乡融合的新桥梁。

  当下,发展好乡村游已成为振兴乡村的新引擎,其本质上也是对“城乡等值化”的再建构。因此,发展乡村游就要少些城市视角多些乡村思维,只有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做出特色更做出品质,村民才能成为乡村游真正的受益者。而对于都市游客来说,做到尊重乡村的民风民俗,并以谦抑的姿态与村民和谐相处也是出游时应有的基本遵循。总而言之,只有让尊重和被尊重成为一种义务,乡村游才能不变成乡村之忧。(周培尧)

更多>>原创时评
欢迎投稿:qzwmwp@163.com      制作:泉州文明网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