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明网 > 评论频道 > 民生热点
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1-04-09         责任编辑:林杰 黎灵寿

  “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未曾想到,这句用来反对炒房的标语会用在炒鞋上面。这阵子,随便刷刷微博和朋友圈,就能看到国产球鞋涨价、缺货的消息。不少“球鞋粉”表示,为了以身作则支持国货,却发现常用的球鞋交易APP上的国产球鞋价格飙升。比如某品牌一款球鞋的价格,原价1500元,炒到48000元,涨幅达31倍。炒鞋这股邪风,是怎么刮起来的?

  事实上,球鞋文化一直都存在,也是一种小众文化,有人热衷于收藏各种名牌球鞋的限量款。这也促进了球鞋二级市场(即球鞋的转售市场)的不断升温。据相关专业报告,2019年全球二手球鞋市场规模已达60亿美元,其中中国二手球鞋转售市场规模超10亿美元。

  不是反对球鞋文化,问题是,最近这一波球鞋价格的涨幅,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市场运行规律。原价几百元、上千元的国产球鞋,在二级市场上,价格涨了二三十倍,动辄数千元甚至数万元。

  应该看到,这一波国产球鞋热与最近某些国际知名球鞋品牌盲目抵制新疆棉有关。这遭到广大爱国人士的谴责,消费者纷纷用脚投票,支持国货。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感是珍贵的,之于国产品牌而言也是一次正向激励。“国货潮”带动球鞋价格的适当上涨,这是市场的正常波动。但当球鞋价格疯涨,让普通消费者买不起、穿不起,球鞋就脱离了消费品性质,而成为一种“类金融”产品。

  真相是,炒鞋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投机倒把的风口。炒鞋大抵遵循这样一个路径:球鞋发售后,有大资金入局,也会有散户收货;大批量收购、囤货后,再去平台抬价到足够收益的价钱出货。这时,炒鞋就类似于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鞋子的价格虽然越炒越高,但到达一个顶点就会崩盘,最后总有人损失惨重。因此,早在2019年10月,央行上海分行就发文《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指出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可能存在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问题。再加上炒鞋门槛不高,包括初高中生的年轻人纷纷入局,炒鞋朝“低龄化”方向发展,对未成年人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炒鞋这股歪风邪气,需要刹住。对于国产球鞋品牌而言,要爱惜羽毛,珍惜消费者的信任,借助这次“国货潮”,进一步提升品牌信誉,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体验,迅速占领市场。因此,一定不能放任二级市场的炒鞋乱象,鞋子炒出天价不代表品牌就高端了,相反,这种“大跃进”只是在竭泽而渔。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及时出手整治违法行为,以正市场风气,避免炒鞋热引发金融风险。尤其是要管住球鞋交易平台这个牛鼻子,因为大部分二手鞋交易都是在平台上发生的。一直以来,部分平台为了流量,有意助长炒鞋风气,比如通过“真假鉴定”等旗号,主动参与其中。更有甚者,为炒鞋者提供信贷支持和服务便利。必须以严厉监管,以及巨大的违法成本,提升平台的自律性,避免它们在经济冲动下扮演不光彩的角色。

  消费者要牢记“鞋穿不炒”的基本常识,不要盲目听从“炒鞋炒出一套房”等说辞。因为任何泡沫,都有破裂的一天;任何击鼓传花的游戏,必然有“接盘侠”。(曾于里)

  

  

  

更多>>原创时评
欢迎投稿:qzwmwp@163.com      制作:泉州文明网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