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泉州:直击痛点 力促提升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11-17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直击痛点 力促提升 让乡村更加美丽宜居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专题询问纪实

今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之年。作为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安溪县参内镇田底村着力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实施农村厕所革命、旱厕改绿、裸房整治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陈小阳 摄)

  核心提示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今年,泉州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市委部署,把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重点监督工作,通过“调研+审议+专题询问”的形式,深入了解泉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落实情况。近日,泉州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泉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没有进入管网直接排放的问题?”“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杜绝随处倾倒,实现‘日产日清’?”……在这场特殊“考试”中,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部分市人大代表开门见山,聚焦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村庄规划建设、户厕改造等方面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接连抛出29个问题。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不推诿、摆实情、谈措施,在一问一答中,共同探寻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之路。

  1

  专询背景

  深入调研 询问有“据”

  “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管网配套没有到位,雨污分流不彻底,进水浓度低,影响污水处理质量。请问市生态环境局,目前全市农村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的有多少?如何提高设施正常运转率?”询问会上,14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有备而来,他们围绕群众最关注的堵点痛点,接连抛出一个又一个犀利的问题,问得务实而又尖锐。

  专题询问是增强人大监督实效的有效方式,也是近年来地方人大工作创新的一大亮点。为了问得准确、问出成效,今年6月以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委员、市人大代表、农工委兼职委员成立调研组,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许文贵带领下,深入洛江、石狮、晋江、南安等县(市、区),实地察看虹山乡前坂村、苏山村,宝盖镇塘头村、永宁镇郭坑村,安海镇社坛村、东石镇潘山村,梅山镇鼎城村、康美镇赤岭村等8个村“厕所革命”、污水垃圾治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等情况,通过召开座谈会、明查暗访等方式,全面了解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认真收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专题询问方案,力求问到“点”子上。

  2现场直击

  健全生活垃圾治理机制 年底完成乡镇转运系统提升

  垃圾处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随着泉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的深入推进,无论是偏居乡间的村民,还是周末节假日前往农村省亲、游玩的市民,都切身感受到乡下垃圾少了,村庄也干净了。但人大调研组在走访中发现,仍有部分农村存在生活垃圾随处倾倒的现象。询问会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兰菁、刘锦川就此发问:“当前我市农村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建设、运转情况如何?是否已实现全覆盖?将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常态化治理,实现‘日产日清’?”

  “我市已实现全市133个乡镇垃圾转运系统全覆盖,目前,全市285座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均能正常运转。今年再提升11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截至10月底,已完成6个,其余5个正在抓紧施工中,第四季度将完工。”市城管局负责人明确表态。据介绍,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我市建立健全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处置体系,率先实现了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机制,全市还排查出15个非正规的垃圾堆放点,已经全部完成整治。

  “下阶段,我们将加大检查和巡查力度,增加收运垃圾次数,加强对督导员的监管,同时,加大露天垃圾整治。”该负责人介绍,为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化,泉州市在市、县、镇、村各级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举报平台,及时受理相关投诉。同时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卫生考评,并将考评成绩通过主流媒体公示。

  提及卫生考评,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庄金平追问:“日常考评程序是如何进行?考评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怎样体现考评的真实、准确和公平公正?”

  城管局相关负责人有问必答,“每个月月初通过智能考评系统抽签,随机抽取当月抽评的村居、道路以及海岸带、农村公厕,并随机派发给24个考评组。考评组根据任务‘包’立即奔赴现场,根据考评工作纪律进行考评”。前一个月考评成绩列全市末十位的村居,自动列入次月净增加的必评村。

  因地因村推进污水治理 逐步提升管网接入覆盖面

  市人大调研组在明查暗访时发现,当前泉州市存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面不够广、部分乡村污水管网建设滞后等问题。“全市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进展情况如何?正常运行的有多少?如何提高设施正常运行率?”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陈云毅接连抛出三道题。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坦诚表示,当前泉州市农村污水处理配套不全、进水量不足、运行率偏低的情况确实存在,“与城市网管一样,农村污水网管建设投资量巨大,是一个长期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据悉,自2017年市政府全面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来,全市累计完成1865个农村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据2019年统计,全市农村小型集中式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约93%。

  如何提高正常运行率?该负责人介绍,关键要督促各县(市、区)按照市政府的管理规定定期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管理,同时着手建设“泉州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监管平台”,实施线上智能化管理。此外,还通过“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举报平台”接受举报,并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回头看”,逐个村进行验收,确保年底前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任务。

  “要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范围广、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地形复杂等难题?”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卫红就同一主题紧接着追问。

  “按照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继续作答。其中,针对城镇周边、城镇污水主干管覆盖的村庄,采取纳管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远离城镇、“集聚型”村庄,通过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片区收集管网”方式集中处理;对“偏远型”村庄、分散农户,采用建设标准三格化粪池方式处理,逐步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应接尽接应处理尽处理。

  针对农村地形复杂地势落差大、居住分散的特点,在山区农村几户或十几户的角落推广“三格化粪池+净化槽”治理方式,既可解决厕所污水直排问题,又可以避免大规模路面开挖和减少管网建设和维护成本。

  与此同时,市生态环境局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农村连片整治资金,重点解决一批村庄的支干管网和接户管建设不到位,管、网配套不全问题,逐步提高管网接入的覆盖面。

  据统计,目前全市有489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移交第三方运维管理。“那么,移交的设施是否都有正常运转?对未移交第三方的,如何保障其正常运转?”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郭培明紧接着追问。

  “目前我市移交第三方运维管理覆盖面达47.7%,高于全省25%的平均水平。”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洛江、晋江、南安、安溪、永春等地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分批次交给第三方运维管理,基本正常运行,“相关县(市、区)制定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规定,对委托第三方运维的设施维护保养情况、进出水水质、用电量、电费缴交情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拨付给第三方运营经费。”

  对于未移交的设施,由镇村负责运维管护,由县级主管部门拨付经费。“市生态环境局对这些设施进行运维考评,同时开展运维培训。”

  村民参与村庄规划 量体裁衣凸显“一村一特色”

  村庄规划是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洪元程关心的问题。他通过调研发现,泉州市村庄规划编制相对滞后,大多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实用性不够强。他发问:“我市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达到多少?下一步如何提升乡村规划管理水平,加大对村庄规划的指导督促力度,按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的‘五留’要求开展村庄规划修编?”

  “去年,全市先行启动145个试点村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完成89个,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部完成。”市资源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两年,我市将全面推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把全市2055个村庄分成五种类型进行规划建设。

  “我们将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对村庄进行全域编制,这是与过去编制最大的不同。”该负责人介绍,为提升村庄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实用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将邀请村民参与编制,“充分尊重不同乡村的民俗习惯,确保规划落地更具操作性”;此外,还将注重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按照“五留”标准,统筹考虑、量体裁衣,编制村民易懂、村委能用、乡镇好管的村庄规划。

  让村民喝上好水 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多年来,市政府紧扣民生需求,全力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从喝水难、喝上水到喝上好水,做了大量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小兴向市水利局发问:“到2020年底,我市能否如期完成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分别达87%、94%、95%以上这一任务?”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是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9个‘三年行动’之一。目前,我们已经提早完成相关目标任务,达到省上的要求。”市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泉州市通过延伸城区水厂供水管网,扩大自来水管网辐射区域,加快镇区规模化水厂提升改造以及农饮工程巩固提升,确保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同时,重点支持解决边远山区、偏远角落的饮水难问题,全面开展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大排查,不断提高偏远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市还高标谋划,全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预计年底前将完成全部规划,并于‘十四五’期间完成建设。”

  小厕所大民生 推动无害化户厕全覆盖

  农村户厕改造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文郴就“户厕改造”向市卫健委发问:“农村户厕改造补助标准是多少?已改造完成的补助资金是否全部落实到位?目前户厕改造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下阶段要如何破解?”

  “目前已改造完成的补助资金已全部落实到位,每户补助2000元。”市爱卫办有关负责人接过话筒答题。根据省卫健委、农业农村厅、住建厅、生态环境厅等四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做好2020年农村户厕无害化改造建设项目工作的通知》,省、市两级财政分别按照600元/户的标准给予补助,县(市、区)财政贯彻文件精神按不低于省级补助标准进行配套800元/户。

  据悉,2018年至2020年泉州农村改厕5.2万户,完成投资3091.35万元(含农户自筹),基本实现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根据2020年11月《福建省农村户厕情况调查表》,目前全市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9.74%,位居全省前列。

  “农村户厕改造突出问题是技术指导力度还有待加强,部分施工人员对改厕技术规范掌握不够,同时,部分群众对三格式化粪池的科学道理还搞不太清楚。”该负责人直面户厕改造存在问题,提出三大破解措施:一是认真抓好整改,对部分不符合工程标准的三格式化粪池,督促专业人员加强指导及时进行整改。二是强化宣传力度,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改厕的自觉性。三是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对已经完成改厕的农户,把工作重点由“建”转到“管”上,指导乡镇做好农户使用卫生厕所,形成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

  3

  聚焦问后

  凝聚共识 合力推进

  “人居环境整治复杂吗?虽然涉及方方面面,但似乎也没有太多的高科技含量。整治貌似平常,但要破除脏乱差、补齐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专题询问进入尾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灿辉的一席话,将现场提问者、答题者带入沉思。

  陈灿辉指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是落实“人民至上”的具体行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思想认识和步调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的工作要求上来,以此次专题询问为契机,把解决实际问题摆在首位,聚力攻坚、补齐短板、拓展提升,确保高质量打赢乡村振兴“第一仗”;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农村实际用心思考、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真正从农村的实际、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发,全面系统地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跟踪监督,对专题询问中有关部门答复承诺的事项一督到底,确保实际问题得到真正解决。

  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洪自强表示,将认真吸纳专题询问所提出的意见,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直面问题,研究制定系统防范、有效管用的政策措施,加快补齐我市三农工作短板。要坚持抓细抓长,健全完善落实投入保障、执法监督、目标考核等工作机制,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加快推进农民幸福家园建设。

  延 伸 阅 读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实效

  超额完成三年 行动任务

  2018年以来,泉州市各级各部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抓,认真组织实施以“一革命四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前已按期完成三年行动各项任务指标。

  主要成效:

  “厕所革命”方面 三年累计完成新建改造农村户厕5.2万户,超额完成三年行动新建改造4.3万户任务数,全市农村户厕无害化率超过99%。三年累计新建改造农村公厕1434座,超额完成三年行动新建改造600座任务数。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 建立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处置体系,实现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机制全覆盖,超额完成行政村覆盖比例达90%的三年行动任务指标。全市排查出的15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已全部完成整治并销号。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 累计建设1865个农村污水治理设施,新建改造三格式化粪池18万户;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台商区等4个县(市、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PPP项目落地实施,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70%以上。

  农房整治方面 全市10个试点镇50个试点村开展农房整治行动,创建20个“无裸房”村庄,累计整治既有农房(裸房)29607栋,实现既有农房整治“镇镇有示范”。

  村容村貌提升方面 基本完成全市村庄分类工作,先行启动了145个试点村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市累计有1973个村开展房前屋后整治,整治率达96%,超过三年行动95%的任务指标。(泉州晚报记者 颜雅婷 通讯员 徐英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