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永春县锦斗镇珍卿村:特殊“碑林”见证文明传承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11-17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革命老区村村民30余年接力捐资修路助学

  特殊“碑林”见证文明传承

珍卿村山门和开阔的村道

  逢路遇桥皆有碑,这样奇特的景观,出现在泉州市永春县锦斗镇珍卿村。村道两侧,每隔一小段便竖立着一块石碑,有的则是数块石碑并立一列。

  “总共有32块石碑,记录着30多年来,村民们热心公益,踊跃接力捐资铺路修桥、助学的历史。”珍卿村党支部书记徐开支说,这些石碑见证了村庄的发展,也展示了村民的精神文明不断提升。

  修路助学 立碑记载传承爱心

  珍卿村是革命老区村,位于雪山之下,辖有6个自然村,为市级贫困村。让许多游人惊讶的是,这里道路四通八达,已硬化的村道近20公里。

  “有的是政府出资,有的则是村民自筹。”徐开支说,不少村道是按角落捐资承包,断断续续修建的,每建好一段路,便立一块石碑记载,30多年来,就形成了逢路有碑的“碑林”景观。

  记者发现,这些石碑记载了每条道路的历史及村民捐资村路硬化等情况。最早的一块石碑是1986年立的,最近的一块则立于2018年。每一块石碑上都雕刻着村民的名字和他们捐赠的金额,少则20元,多则数万元。

  在最早的《珍宫桥捐款芳名碑》的碑刻上,记者看到,1986年,61名村民总共捐资5140元修路,其中最多的捐了500元,最少的捐10元。

  “那时代大家都很贫穷,这61名都是扒了一辈子土地的农民,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现年50多岁的村民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深有感触,“那时的路很窄,凹凸不平,是名副其实的‘泥水路’。晴天还好,倘若下雨,路很湿滑,人难走,车难行,更不用说重型车辆,这给我们的出行和生产带来了很多不便。”

  为了改变出行困境,1986年开始,在村党支部和一些党员的带领下,村民们节衣缩食,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开始兴桥修路。

  “10多年前一位侨亲的教育爱心举动,更是让很多村民的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徐开支说,1995年,旅马侨亲徐文发返乡,出资5000元奖励该村大中专学校学子,1996年又出资2万元与其他乡亲及政府部门一起创办该村第一个奖学基金会。之后,切身体验到奖学基金会带来的清新书香气息后,村民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在村里形成了一股热心公益的浪潮。

  在珍卿小学内,分别立于1997、1998年的《珍卿村奖学基金会碑记》《珍卿村奖学基金会续碑》两块石碑,就是记载了当年村民捐资兴学的盛况。

碑刻记载了村民捐资修路、助学的情况

  捐钱捐地 热心公益全村都给力

  在老一辈村民及侨亲的示范带动下,人们尝到热心公益带来的甜头。2003年,村里的老党员徐锡柱等人多次倡议在进村大道修建山门和亭子,既美观村容,又能为沿途旅客提供一个休憩的地方。获悉消息后,该村第13、17村民小组的人一商量,很快就捐出田地,配合兴建休息亭。

  2004年,部分乡贤倡议修建新胡角落公路。“角落村民每人捐资500元,家里拥有摩托车、货车的,又主动多捐资200元。”徐开支说,为了支持修路,部分家庭还主动捐出田地,让路修建得更宽些。一些村民自发当起义务工,到溪里挑小石头,或者到山上挖红土。不到一年工夫,这条宽4米、长2.5公里的公路便顺利完工。

  看着条条宽敞的大道,徐开支感慨颇多:“30多年来,村民热心公益成风,村里每条路不仅都硬化,还进行了绿化美化,交通便利,村子也更漂亮了。”(泉州晚报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叶国强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