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安溪义工协会:“精耕”县域公益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6-05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编者按:超过5000名注册义工,每年开展的公益活动超过千场,涵盖各类社会服务领域……从最简单的扶老助困出发,安溪义工协会成立5年来,注册机构,完善内部管理机制,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县域公益组织。

  5月27日,安溪西坪中心幼儿园里,安溪义工协会西坪分队义工正在紧张忙碌,对教室、走廊、食堂和活动区域进行全方位消毒,为全面复课夯实安全基础。

  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复工复产复学,“用责任体现担当、用爱心温暖社会”,安溪义工协会积极配合相关部门,5000多名注册志愿者主动开展防疫宣传、物资捐赠、排查登记、喷洒消毒等活动,展现了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精神。

  公益就是从身边事做起

  每天都有义工活跃在安溪的各个角落,每年的活动超过千场,如此有“战斗力”的县级公益机构,几年前还只是一支7人小团队。安溪义工协会会长谢培强实话实说:“公益就是从身边事做起。”

  谢培强被协会5000多名注册志愿者亲切地称呼为“老谢”,本职为设计师。他白天奔波于工地,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忙着义工协会的大小事务。

  2012年,老谢开始接触慈善,但是真正走上公益之路始于五年前泉州的一场助学公益晚会。那次活动,依靠个人“扫街”募捐,他筹集到1000多元。这让他陷入某种亢奋状态。“马云说过,做慈善要低调,做公益就得高调,让更多人知道。”回到安溪,他把6个生意伙伴请到家中,宣布要在安溪建立公益团队,要给人民做好事。

  虽然大家懵懵懂懂,但是他们选择支持仗义热情的老谢。从泉州义工俱乐部讨来十几套红马甲和一面红旗,老谢就拉着队伍上街做好事了。

  第一次亮相是去龙津公园捡垃圾,被人围观,甚至指指点点,还有人过来询问一个月多少钱。老谢很坦然,回家继续为队伍“打鸡血”。

  他募集了8000多元钱租下一个店面,还四处“化缘”弄来了办公桌、电脑、办公椅等各类物资,让这支队伍有了一个固定活动场地。

  随着更多的义工加入,团队开始涉及更多的公益项目,助老、助学、助贫、重大疾病救助、关爱留守儿童等。

  在官桥镇善益村,他们长期帮扶一个瘫痪在床的五保户老人。每半个月过来帮他洗澡,整理房前屋后,陪老人家一起吃饭。

  湖头镇产贤村一户陈姓人家,一家6口,有三人智力残障,无劳动能力。全家挤在摇摇欲坠的土房,靠低保勉强维持生活。当地政府给予补助,老谢带领团队两个多月建了一座新房,添置了日常用品,让他们有了一个像样的新家。

  这样的“零敲碎打”在团队发展早期是常态,红红火火的背后,老谢觉得有隐忧,“大家都想做好事,但缺乏组织化”。

  智能助力团队组织化

  2015年,义工队伍发展到300多人,公益活动做了几十场。“虽然义工参与积极性高,但是活动中经常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很多活动项目因为出现分歧而导致流产。”老谢发现问题浮出水面,“没有明确的团队架构,没有具体的目标,没有统一的思想,没有长期的规划,已经不适合团队的可持续发展了。”

  在县红十字会和文明办的鼓励、支持和指导下,2015年9月,安溪义工协会在福建志愿服务网进行注册,并在12月底,举办了首次义工年度大会,谢培强当选为协会会长。2016年8月,安溪义工协会在县民政局正式完成注册,有了合法身份和对公账户,2017年还成立了安溪县第一个公益协会党支部,为安溪义工的发展开启了新篇章。

  通过建章立制,协会的运转越来越顺畅:每个月做一场志愿者培训,实现思想统一;每个月集中举办一场大型的生日派对,所有的义工以家人称呼;每次活动都有一个领队负责带队,每个参与的义工都可以成为领队;他们为义工订制了专属义工服,增强归属感。“只有完成一定工作时长,才能领到写着自己名字的义工服。”

  为了提高效率,协会每周一晚上开一次骨干管理会议,针对上个星期的活动进行总结,提出和解决问题,为下个星期的活动提前规划等。

  顺应网络化趋势,老谢在内部管理上引入了“道一云”一站式智能工作平台。“可以嵌入微信,完成例如注册义工信息储存,登记工作、服务时长,一键生成海报,随时发布活动通知、新闻通稿和义工生日祝福等各类信息。”在老谢的推介下,全国各地不少公益组织也用上了这个“组织神器”,并向开发商争取为公益组织开通了免费权限。

  发挥设计专长,老谢还在系统内DIY了一套模块,通过手机就可编辑发布新闻简报。简报上有发布时间、活动主题、照片、活动内容、义工协会的口号,还有一个二维码,可以随时扫码成为新的义工,丰富了公益活动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影响力。

  如今,在安溪县城的各个角落,安溪义工协会都非常活跃。他们和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合作,构建了助老、助学、助贫、环保、禁毒、导诊、关爱留守儿童、儿童五防教育、消防宣传教育、民间河长、免费奉粥、公益学堂等模块。

  金谷分队成立奉粥斋,天天坚持向70多位老人家免费奉粥;每周一义工导诊服务队进入医院开展导诊服务;每周末开放公益图书室;每个月走进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家里关爱老人;每个月走进社区开展义诊义剪活动;阳光家园服务队长期服务安溪100多名残疾人家庭,每个月每户三次卫生整理打扫……

  截至今年4月,协会所属的13个乡镇分队、2个服务团和36支服务队,长期帮扶400多户贫困家庭,资助了100多个贫困学子,筹集善款和物资累计600多万元。

  乡村老树嫁接社会新枝

  在县域精耕细作之外,安溪义工给未来做了两步规划:一是向外,二是向下。

  2017年腊八节,安溪义工第一次参加全国活动,联合全国千家公益组织一起举办“腊八粥香暖人心”公益活动。当天免费发放1万多碗腊八粥,跻身全国前十。近年来,他们还承接省内外公益基金会项目,在安溪本地做落地执行,例如恒申慈善基金会的贫困母亲计划、全国的布谷鸟有声阅读计划等,大大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

  多年做公益,安溪义工协会发现,其实最需要公益的恰恰就是乡村。因此,去年开始,他们有目的地在乡村开展公益尝试,重点打通农村志愿服务最后一公里。

  他们在西坪镇宝山村成立服务驿站,为村里的留守老人提供免费理发和修理小家电业务;在金谷镇金谷村开设老人食堂,四五十名老人长期免费吃饭;在西坪镇留山村成立假期辅导公益学堂;在龙门镇龙门村成立南音公益学堂;在城厢镇土楼村成立公益美术培训公益学堂,针对留守学生开展假日课外辅导等。

  公益进村入乡,乡村老树期待嫁接社会新枝。今年安溪义工协会还计划与 “全国文明村”——安溪城厢镇经岭村合作,尝试做福建第一个公益主题村。引入义工团队,动员和组织本村村民组建服务队,开展老人、孩子、助学、助残等服务。作为激励,经岭村拿出一些抛荒田地作为安溪义工协会的第一个营地,加强城乡互动。义工协会组织伙伴进入村庄,增加开展游学、土地认领、有机食材种养、周末亲子活动等。(福建日报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