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泉州德化:“党建+”引领 唱响村强民富“进行曲”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6-01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潺潺溪流水、袅袅炊烟,村内房屋干净整洁、错落有致,远处青山藏在白云间,满山的梨树生机勃勃……这是美丽乡村上涌镇门头村的真实写照,也是德化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德化县委大力实施“党建+”工程,围绕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将基层党建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培育特色产业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不竭动力。

  选好“领头雁”

  干部党员领着干

  最近是梨果生长的关键时期,赖诗安每天都要在果园里忙活。“果农有什么问题在微信群里说一声,我就上门帮助解决。”今年55岁的赖诗安是门头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在村民眼中,他不仅是村里的好干部,更是带领大家致富的好老师。

  早年间,赖诗安在小水电站上过班,也外出打过工。2002年,他才回到老家开始种植梨树,当时由于缺乏技术指导,连续两三年果业效益都很差。不甘于多年的心血白费,赖诗安开始琢磨怎么提高种植技术。他通过镇上举办的果业技术培训班给自己“加油充电”,还购买了专业书籍学习梨园管理技术。直到第五年,赖诗安栽植的果树开始有了收益。掌握了种植技术后,他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科学管护,2015年亩产值就达到了1万元。

  “光是自家果园效益好,形成不了集群效应,只有打响门头果业大村的品牌,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为了带动更多的果农致富,赖诗安潜心钻研科学化果园管理技术,为全村果园提供梨树种植专业化管护服务,果农一有问题就来找他。目前,门头村600多亩果园经过科学化管护后,成了村民的“致富果”。2019年,门头村(德化梨)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一村一品”示范村。

  “我们下一步不仅要继续做大做强村里的种养殖产业,还要发展乡村旅游业,继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风文明,让门头村成为宜居、秀美、令人向往的魅力小村,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美。”赖诗安信心满满地说。据了解,今年门头村积极为有想法、有能力、有资源的党员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配套出台激励扶持政策,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农村党员领办创办致富带富项目,让村党组织带头人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先锋模范。

  打造“试验田”

  稳定收益看得见

  “像我这情况,去城里找活太难了。”口福种养殖合作社内,46岁的国定贫困户赖秀芳边除草边和笔者聊,早年她丈夫出车祸落下残疾,失去了劳动力,儿子从小患有羊癫风。在这种情况下,她不得不挑起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得知情况后,赖诗安把她安排到合作社工作。

  “现在,每天到合作社上班,给梨园除草、施肥,长梨了套袋,梨熟了就摘梨。一年到头,在梨园可忙活100多天,一天能有100元收入。”赖秀芳高兴地算着账。在家门口上班,不仅能照顾家人,她还自己种植生姜,价格好时,一年能有2万多元收入。赖秀芳在党支部的引领下,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在口福种养殖合作社,有不少像赖秀芳这样的贫困户。该合作社根据贫困户需要,量身定制了一系列帮扶措施清单,提供就业岗位、技术支持、资金帮扶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

  “合作社成不成功,在于收益稳不稳定,群众只有尝到了甜头,才会更加认可合作社,积极参与合作社。”门头村“两委”班子深知,只有让老百姓有钱赚了,群众才会跟着一起干。于是,门头村打造“试验田”,让前期收益聚起群众热情。2018年,口福种养殖合作社将村民种植的德化梨按品相进行挑选,重新包装,打造德化梨品牌,再由党支部牵头统一到泉州、厦门、福州等地销售。

  在过去的两年,虽然气候不好导致梨的产量不高,但门头村产出的德化梨却卖出了比以往更好的价格,彻底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唤醒了村民参股入社的热情,也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模式闯出了路子——门头村形成了产业跟着市场走、市场跟着需求走、群众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党支部走的良好格局,实现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不断增加,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源动力”。(泉州晚报 许华森 林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