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明网 > 评论频道 > 媒体评论
消费扶贫需把好质量关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7-22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广西消费扶贫平台开通,天津举办消费扶贫直播带货活动,上海民营企业开展消费扶贫展示展销……各地如火如荼的消费扶贫活动,让各类特色产品走出深山,一箱箱苹果、一袋袋核桃、一盒盒大枣走进商场超市,撑起一个个扶贫产业,让许许多多的贫困家庭摘掉穷帽子,过上了好日子。今年上半年,中西部22个省份就认定了6.3万余个扶贫产品,消费扶贫销售金额超过了784亿元。

  消费扶贫,即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通过线上线下载体、以购代捐等形式,通过采购和消费贫困主体的产品与服务来增加其收入,促进其脱贫的扶贫方式。经过不断实践探索和完善,消费扶贫日益得到各方重视,推动力度不断加大。

  消费扶贫能带来多重利好。一则,消费扶贫是连接贫困地区群众和消费者的一座桥梁,城市的消费品供给得到了丰富和改善,贫困地区的廉价资源、闲置资源被盘活了,它是一种互惠互利的“资源互换”,是“双赢”。二则,相比于对贫困群体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消费扶贫则是一种“造血式”扶贫,是实现贫困户未来的自我发展的有效抓手,“扶贫”的同时也在“扶志”“扶智”。再则,消费扶贫将购买贫困户产品的这种简单行为赋予了道德内涵,迎合了广大消费者道德需求,让扶贫变得人人可以为,人人也乐为。

  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消费扶贫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笔者的家人曾在购物网站上采购过贫困地区的水果,价格比超市的同类水果还昂贵一些。可惜当水果送达开箱后才发现,一箱水果烂了一大半,剩余的勉强可以吃,但口感也颇为一般。这时家人就面临着两难:要不要投诉?想着这是消费扶贫,又不忍心。那么以后类似消费扶贫的活动,要不要参加?

  消费扶贫的本意虽好,但是也有一些极个别的情况,即贫困地区的产品质量不过关,价格远高于市场价,以次充好,甚至假冒伪劣;而在旅游扶贫这类消费扶贫中,也有欺诈消费、绑架消费等“宰客”现象。

  应该清楚地看到,消费扶贫,既是扶贫,但它本质上也是消费。扶贫者也是消费者,只有他们获得良好的消费体验,才愿意继续通过消费来扶贫。消费扶贫要有效地持续下去,不能仅仅是靠情怀,更要依靠贫困地区产品与服务的品质与特色。消费扶贫的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市场现象,还可能会挫伤公众对贫困地区产品的信任,挫伤公众参与公益的热情。

  消费扶贫需要严把质量关,要按商业的逻辑来要求贫困地区的产品。不过,质量出现问题,更多时候不是主观故意,而是客观困境。比如不少人消费的扶贫农产品出现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从贫困地区的田间地头到城市的居民餐桌中间有漫长的供应链体系,但贫困地区农产品储藏保鲜、快递物流较为落后,采摘和装箱的时候都是新鲜的,到消费者手中就坏掉了。

  由此可见,要保证消费扶贫的产品质量,归根结底,要坚持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只有推动生产流程标准化、检测检疫标准化以及监督管理标准化,才能从原产品转向合格的商品,并以恒久的绿色信誉促进持续消费;而只有产业化生产,才能将“小而散”的单打独斗转化为规模化、长效化的供给体系,让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彻底摆脱贫困。(曾于里)

欢迎投稿:qzwmwp@163.com      制作:泉州文明网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