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晋江金井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侧记:精神与物质的辩证法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7-10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围头模范民兵哨所60年辉煌展

  红土岭有一座“鲍鱼小屋”,既是海洋科普主题民宿,也是晋江金井围头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前段时间夜里,这里灯火通明,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想着怎么在线上把鲍鱼卖出去。村支书助理蔡奕凡说:“文明实践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使新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精神变物质,大家一起奔小康。”

  大学生新实践

  围头号称“海峡第一村”,港阔湾深,水质优良,年产鲍鱼400万公斤,产值超2亿元,品质在东南沿海数一数二。

  眼看丰收在望,新冠疫情突如其来:酒楼餐馆不再上门收购,零售价一跌再跌,养殖户资金链濒临断裂,业者生计颇成问题。随着海水温度的上升,鲍鱼减产、病亡的风险陡然增大。

  渔民急,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更急,如何纾解乡亲心头之痛,成了他们朝思暮想的问题。洪万亚曾用微信卖鲍鱼,尽管平时小打小闹,但疫情防控中或许就是转危为机的一条蹊径。支书助理蔡奕凡、“四点钟”学校教师林月济、村务工作者洪嘉奖、金门青年洪超雄等大学生走到一起,自发成立“电商八人团”,有的搞策划,有的搭平台,有的找渠道,支部宣委吴宏霈成为“御用”摄像师。支书洪水平听说年轻人敢想敢干,不禁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老洪参加过文明实践培训班,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对大学生说:“把鲍鱼卖出去就是大功,支部支持你们,我这个支书也听你们指挥。”他还说,“线上卖鲍鱼就是网络助农、智力支农,这是更高层次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养殖户不善言谈,一说上镜就躲。怎么办?大学生们也不客气,硬是让洪书记带头,把他赶进直播间。3月以来,老洪上抖音、走快手,挖鲍鱼、烹小鲜,说环保、讲故事,忙得不亦乐乎。支书的示范带动了乡亲,小有名气的“网红”吴洁君、经济报女记者许春等人都成了围头的志愿者、代言人,微信、抖音、快手、淘宝、天猫和闲鱼,都成了鲍鱼攻城掠地的前沿。直播打造品牌,线上带动线下。到5月下旬,围头滞销的鲍鱼基本售罄。合作社理事洪节约说,“随着线上拓展,无论鲍鱼养殖还是销售,都将发生变化,从淡旺季变成一整年。”然而,他们的志向不仅于此,在他们眼中,红色历史、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和金色产业,都有IP,都是品牌,都可成为他们为家乡父老建功立业的阵地。

  “五色围头”辐射着闽南渔村的魅力,流传着梯航万国的故事,留下了海疆抗倭的史迹,经历过金门炮战的烽火,见证着海峡两岸的变迁,多元文化水乳交融、历久弥新,在资源整合中成为乡风文明的源头活水,与乡村旅游、研学实训紧密互动,养育围头人的家国情怀,吸引四面八方的人们;大学生电商“八人团”、 金沙湾海上义务救生队、国防教育基地老兵教官组、西山姐妹文明劝导队……志愿者如雨后春笋,使文明实践聚人气、有活力、能持续;每月一次的“党员主题日”、“村民主题日”、“双拥主题日”,雷打不动,严肃活泼,让围头群众和驻军官兵参加文明实践有了接地气的内容、易参与的途径。

  洪水平说,文明实践要把党员干部融进去、村居百姓引进来,使“围江姓氏一家亲”的邻里精神、“8•23炮战”的红色精神和“爱党、爱国、爱军队,为乡、为民、为家庭”的“三爱三为”精神发扬光大、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