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泉州文明网 > 泉州文明网 > 乡风文明 > 正文
泉州泉港樟脚:斑斓彩石垒砌成“油画村”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9-24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泉州传统村落之泉港樟脚:斑斓彩石垒砌成“油画村”

“油画村”吸引了许多文艺青年来此采风、旅游。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彩色矿石垒砌的墙体、乌青石镶嵌的门窗框,墙壁“涂”几处砖红,屋顶“抹”一片灰瓦,斑斓的石头房子便“跃然眼前”,在房前屋后点缀些花草绿植,就成了一幅如真似幻的“乡村油画”。这个“油画村”就在泉港樟脚。

  虽是沿海地区,但樟脚却位于有着“泉港后花园”之称的涂岭镇西北部山区,需沿山路盘旋数公里方能到达。据村民介绍,樟脚有一棵800多年的大樟树,站在树上俯瞰,树脚下的村貌一览无遗,樟脚也因此得名。

被改造成茶馆的石头房一角。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徜徉“油画村”感受“童话世界”

  初秋的泉州,清晨还细雨朦胧,不一会儿就艳阳高照,但无论晴雨,“油画村”都极具美感。浓郁的文艺气息吸引了许多画家、摄影家来写生、采风。这个古朴的村落就这样被定格在一幅幅画作、一张张照片中。缘于此,外界方知在樟脚的普通民宅后,还隐藏着这样一个“童话世界”。

  樟脚传统古民居多建于明清时期,包含闽南红砖官式大厝和石头房。在闽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当属“出砖入石燕尾脊”的红砖古厝,正因如此,色彩缤纷的石头房就显得尤为独特。

  走进成片的石头房古民居,仿佛走进一个用石头构筑成的彩色“童话世界”。这里的建筑以石为墙,以石为廊,以石为阶,以石为径,房子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户与户之间都有石卵台阶相连。

  石头房的构建简约而不简单,墙体采用当地山中生产的形状不规则的黑色花岗岩和五彩鹅卵石,加上黏土和稻草垒砌而成,十分坚固厚实,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冬暖夏凉。这些石块的颜色很丰富,有红褐、灰白、赭黄、藏青等,建造出的房子色彩斑斓。石头房的门框和窗框大多用乌青石切条板做成,部分石头房外墙还镶嵌着鲜艳的红砖,多种颜色的建筑材料汇集于一幢房屋,让樟脚的古民居仿佛自带“滤镜”般,美得古朴却夺目。

  为防盗匪,樟脚石头房的窗户小而少,但前后房之间通常会留有狭窄的露天巷或者小天井,以便通风采光。房屋内部多采用木材隔断,装饰较少,质朴而有味道。 房与房之间的石巷都不宽,两边的墙壁触手可及,身处其中,阴凉且幽静。

  成片的石头房让樟脚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原始自然,石头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刷,留下了斑驳印痕,又充盈着厚重的历史感,最终积淀出一幅浑然天成的复古油画。

成片的石头房让樟脚呈现出一种罕见的原始自然。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摄

  留住历史方能再现昔日盛况

  樟脚村传统村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是当地居民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当地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的印记,也是一项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瑞峰楼是村里唯一一幢将建造日期刻在匾额上的古民居。这幢清代嘉庆年间建造的祠堂由彩色卵石块砌成,为二进三开间四护厝格局,精雕的青石拱形大门构筑精美,墙体厚度达一米多,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如今的瑞峰楼延续樟脚陈氏先祖从惠安东园带来的民间信仰,仍供奉着“司马圣王”。除了陈氏,这个仅3000多人的古村落还有12个姓氏。

  祖祠内挂着几盏老旧的花灯。樟脚有元宵节游龙灯的风俗,每家每户根据男丁的数量在木板上挂上相应数量的灯笼,由村民两头扛着木板游于乡间。花灯游龙时,扛灯者总是有意无意地烧掉几盏纸花灯,当地人称为“出灯”。来年还要补上几盏新灯,因为在闽南话的读音中,“添灯”即为“添丁”。传承了300多年的樟脚民俗承载着那个时代对劳动力的重视,以及对家族兴旺的祈祷。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古闽越先民在樟脚繁衍生息。在村落的发展历程中,因其特殊的地理及历史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商贸文化、建筑文化、红色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对樟脚传统古村落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且对泉州与外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为有效保护樟脚宝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历史环境,当地规划部门制定了《樟脚古民居规划保护方案》,将重点保护好历史建筑、古街古巷、传统格局,以及与古村落相关的景观环境,真正留住历史的记忆。

  古村落原本不是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而存在,但历经岁月洗礼,其古朴独特的建筑及淳朴的民风民俗,与现代化建筑景观、生活方式形成强烈差异,具备了良好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在保护的前提下,根据规划,樟脚将集中发展与文化相关的节庆和展示项目,把当代物质生活置身于传统风貌建筑中,使历史文脉得以传承,也给古村落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直以来,樟脚的村民们也期盼着这个古村落能“浴火重生”,再现昔日盛况。(东南网记者 谢玉妹 文/图)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