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论坛 > 正文
教育需要“较真”精神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1 责任编辑:陈培源

  对语文课本中的插图有疑惑,学生们会怎么做?据本报报道,泉州晋江一中高二年11班的学生做了一件“较真”的事,他们认为课本的插图与课文不符、与题识内容不符,于是给编辑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发了一封电子邮件,提出疑问并希望对方指点迷津。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专门回复邮件为同学们解惑,并肯定了大家勤于思考、努力钻研的学习作风。

  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因对课本中《石钟山记》这一篇游记的插图产生疑问,勇敢提出疑问,出版社编辑进行专业答疑,并指出课本插图的作用并非“图解”,只是表现画家自己的审美感受,让此事有了完满的结局。这一良性互动过程也告诉我们,凡事最怕认真二字,而“较真”往往是向“求真”迈进的有力阶梯。

  近年来,学生指出课本差错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2011年,郑州市9岁的王梦缘同学,就指出北京师范大学版本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书中,答案“三趾蛞蝓”应为“三趾树懒”;2021年,长沙六年级小学生夏余欣在翻阅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课本时,发现“冰川上的企鹅”一图上的企鹅是洪氏环企鹅,属于温带企鹅,不可能出现在冰川背景上;同年,上海一名二年级学生吴叶凡发现,第二学期美术教材上一幅标注为现代陶艺作品的《树叶》,其实是自然博物馆里的海百合化石……这些现实的事例,无不体现了当下学生具有的不唯书、只唯实的探索精神,对于长期在应试教育熏染下的孩子来说,这种反思意识更是弥足珍贵。

  在教育内卷严重的当下,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更习惯于知识的单向传授,唯书本是从、唯教材是从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此以往,教师不可避免地沦为执行教学大纲的工具,学生则异化为接收知识的容器,教与学的过程也就缺乏发自内心的愉悦体验,更遑论用知识去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有对学习的热情,并怀有强烈的探索欲,是中国教育应该严肃思考的现实问题。

  相形之下,泉州学子对语文课本插图较真这一事件,就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那就是当大多数人都把教育当作分数的代名词时,除了追求教育能带来什么,我们更应该去思考教育到底能改变些什么。进而言之,教育不仅要关注实用价值,更要注重精神塑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上我们过去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今“内驱力”则是谈及教育时很多人会涉及的一个词语。对于教育而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帮助每一个孩子激发学习的乐趣、思考的欲望与实践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完成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从而成为一个乐学善学的终身学习者,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努力营造鼓励反思、尊重表达的包容性氛围,方能真正让孩子成为有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个体。

  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标不是去增加知识的数量,而是为孩子的发明和发现创造可能,塑造能做不一样事情的人。”由此可见,教育应该是一个不断自我突破与自我完善的过程,而让孩子不满足于别人提供的现成答案,对这个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与追问,成长才会丰盈而充实,生命才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泉州晚报 周培尧)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