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论坛 > 正文
AI小说获奖,当以平常心待之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02 责任编辑:陈培源

  近日,一篇完全由AI写作的科幻小说《机忆之地》获得第五届江苏省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赛二等奖,这在文学史、AI史上都是第一次。

  《机忆之地》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他利用AI平台创作这部小说仅用了3个小时,而该AI小说被混在普通参赛作品中参与评选,6名评委中仅有1人辨别出这篇小说是 AI创作的,足见AI写作的水平之高,已达到颠覆大众认知的程度。面对AI科技的飞速发展,很多人内心的惊恐应该是远多于惊喜,人类的写作是否会被AI替代,我们又如何与AI共处,都成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AI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英文缩写,汉语意为“人工智能”,从一个曾经有些陌生的科技词汇到如今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AI智商赶上人类的速度确实大大超出预期。早在1997年,IBM的“深蓝”首次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就让AI声名大振;2017年,人工智能“少女诗人小冰”推出了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也引来人工智能创作的诗句缺乏“诗性”的批评,而不久前,部分高校学生利用ChatGPT等AI写作软件代写论文的事件,更是掀起关于人工智能的一系列人文讨论。面对来势汹汹的AI科技,其实无须大惊小怪。毕竟,科技再发达也只是工具,人类才是科技真正的掌控者。当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科技已深刻地改变你我生活时,如何坚守人必胜物的恒定信念。

  文学创作是一种有温度的人类创造性行为,正因如此,近年来“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这一话题频上热搜。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娱乐形式丰富多样的时代,文学作品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所以还能给予人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因文学创作需要作者的情感投入,而其文化底蕴和个性化表达更是AI所无法替代的。正如作家余华所说:“在文学作品中,最伟大的作家都具有优点与缺点,但ChatGPT把缺点筛掉了,那优点也就不存在了。”AI写作看似无所不能,但缺少的正是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人性的弱点也就无法真正体察人类情感的幽微之处,更遑论精准表达。也正因此,尽管各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2022年的图书市场文学艺术书籍的销量却依然能同比逆势增长。

  不可否认,每次新技术的出现,人类总是会心怀恐惧。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之初,蒸汽机的发明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导致大批工人失业和破产,彼时对机器的抵制情绪在全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整个英国甚至掀起了一场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但今天回眸一看,科技的变革从未因人类的恐惧停止前行的脚步,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每一次科技的创新都促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显而易见,面对今天的AI科技,理性接纳比无端恐惧更有意义。

  AI小说《机忆之地》获奖,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广泛场景,也促使我们对科技带来的挑战进行反思,如何使科技发展不会脱轨,并在向善向上中朝着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向演进,已是一个严肃的社会课题。当然,对新的技术保持一种适度的戒惧态度,是每一代人应有的责任,但无论如何,面对今天发展迅猛的AI科技我们还是应以平常心待之,因为,只要人性尚存,“科技是人的延伸,而不是对人的征服”这一信条,就会成为科技创新不可逾越的伦理底线。(泉州晚报 周培尧)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