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论坛 > 正文
用理解打破生活的围城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11 责任编辑:陈培源

  “我平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走3万多步,爬110层楼,瘦了6公斤……”日前,山东临沂大学文学院教师邢斌以《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为题,讲述了自己整整一个月的送外卖经历。文章一经发出,立即刷屏朋友圈。

  大学老师送外卖,知识分子身份与工作角色的反差使得这一新闻具有先天的话题性,但邢斌老师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触动许多人,绝非徒有噱头,更多的是因其将文章写进了生活土壤的深处,才引发普遍的共情与多维的思考。正如其所言:“如果对生活没有切肤之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轻飘飘的。”

  短短一个月,邢斌老师送了2000多单,接触了几百个商家,敲响了2000多扇房门……外卖员这一基层劳动者的身份转换,让其感受到了何为世态炎凉,其中有冷漠和辱骂,也不乏真挚的善意。这一体验过程让邢斌老师走出了知识分子的“信息茧房”,也让更多人真正了解了外卖员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苦楚,亦看到了外卖员身后平台以及系统的强大与隐忧。可以说,这篇文章对普通人内心的冲击力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学范畴。

  在智能手机日益普及、平台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点外卖已成了很多人的消费日常,但外卖这样一个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却是多数人生活常识里的空白项,而在城市街道疾行奔走的外卖员,更成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身处快节奏的流动社会,我们无暇更无心去了解外卖员这样一个基层劳动群体,而邢斌老师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为我们打捞了沉默的声音,也让那些隐没的身影被真切且清晰地看到了,这正是这一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所在。

  近年来,“外卖骑手,已经成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等话题接续刷屏网络,虽也引发了对外卖行业的一波波热议,但真正缺失的却是能换位思考为这个群体由衷发声的人。而揆诸现实,外卖员已成了不折不扣的高危职业,外卖骑手在算法和系统控制下极限工作的状态,遭遇交通事故的数量急剧上升,却又普遍缺乏应有的社会保障,更遑论社会尊重与价值认同。因而,俯下身子去平视他们,体现的并非悲悯情怀,而是能触及行业痛点的问题意识与社会责任。

  从2021年北京人社局副处长体验送外卖,12小时赚了41元引发热议,到今天《2022年冬,我在临沂城送外卖》一文刷屏,这种基于社会角色差异引发的网络围观,能否对增加外卖员的社会关怀与政策扶持,抑或是对整个外卖行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还不得而知,但让一个群体不再成为沉默的大多数,并给了一个行业从机制到道德上进行反思与改变的机会,我们就理应为其点赞。

  行笔至此,笔者不由想起另一则新闻。今年初,54岁的外卖员王计兵出版了诗集《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就为我们展现了外卖员这一基层劳动者的另一种可能性。当王计兵从局促、困苦与劳累的生活中淬炼出真诚的文字,也就打破了很多人对外卖员固有的形象定式。显而易见,一个好的时代,就是不断寻找能让每个人和每个群体不断向上向善的力量之源,让他们做不被定义的自己,过不被定义的生活。

  也许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但理解能打破生活的围城。今天,邢斌老师的这一篇文章也启示我们,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不选择独善其身而是爱己及人,那么,“孤岛”必会连成“大陆”。(泉州晚报 周培尧)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