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论坛 > 正文
古厝焕新颜 家山凝乡愁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9-06 责任编辑:陈培源
  位于南安码头镇大庭村一座闽南大厝里的九郎书院近日举行开馆仪式。据了解,古大厝由爱心乡贤无偿提供,由村委会申请上级补助及自筹资金改造,书籍由乡贤、社会爱心人士和爱心书店捐赠,各方共同为乡村学生打造温馨有爱的阅读空间。我们乐见又一座古大厝实现美丽“蝶变”,焕发出新的生机,也期盼着多方携手,助力更多古厝焕新颜,守护“凝固”的乡愁。
  侨乡泉州素有“十户人家九户侨”的美誉,950多万泉籍华侨华人遍布世界,他们在艰苦创业、努力拼搏的同时,也时时牵挂故土家园,很多人在事业有成后回乡建造大楼,这些红砖古厝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保留了许多诸如“出砖入石”“剪瓷”“双翅燕尾脊”“滴水兽”“砖雕”等闽南古民居的传统建筑技艺,具有极高的美学和实用价值。这些古厝洋楼里,浓缩了华侨华人坚韧、豁达、爱拼敢赢的海洋精神,盛满了他们的乡愁,诉说着他们深沉的家国情怀。对旅居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来说,洋楼、古厝不仅是血缘的“圣殿”,更是一座座“海丝”路上的灯塔,是他们对原乡的眷念,是血缘情感的皈依。
  对于闽南古厝的保护利用,泉州一直在探索中,也涌现出了不少成功转型的典型:晋江五店市主要由政府主导进行保护、开发、投资,后交由市场进行运作。如今,这里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老街古厝、一草一木都焕发了新的生机。石狮市永宁熙宝楼,原本房屋主人旅居菲律宾,古厝闲置破损,如今已经被当地青年开发成公益图书馆,吸引了全国游客。而德化国宝乡佛岭村一座近百年的华侨古厝,重修后则换上时尚的民宿外装,旧物走向新生,民宿带来人流,也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还有些古厝,经过修缮利用,化身党员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侨批馆等场所,开创了保护传承利用华侨古厝的新模式、新样板、新发展。
  虽然不时有古厝“华丽转身”的消息传出,但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不少古厝的现状,不太乐观。年久失修、自然灾害、使用不当、管理不善或其他人为原因,让很多古厝损坏严重,有些只剩主体结构。
  那么,如何保护利用这些古厝呢?笔者认为,要做好整体规划,落实“保护优先”。将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古建筑纳入政府城市建设的规划中,处理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关系。健全政策和机制,出台相关的规范性文件等,为文物和古厝保护利用工作提供政策依据与具体指导。在修缮过程中,应注重“修旧如旧”,注意保留海丝、华侨等元素,保留原有的建筑样式等。还要因地制宜,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古厝保护利用,引进社会资金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文化传承发展等,同时获得一定年限的文物建筑管理使用权,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成果共享”的共赢局面。此外还应与发展旅游相结合,引导产业植入,积极引入特色商业、时尚生活、民俗体验、文化休闲等业态进古厝,让古厝焕发生机。

  泉州,是孕育了众多爱国华侨的钟灵毓秀之地;泉州古厝,镌刻着华侨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讲好侨故事,写好侨文章,古建筑是最佳载体,这里的一砖一瓦见证着主人的拼搏,记载着家族的荣光。正如一位村干部所言:“红砖古厝、番仔楼是当年华侨下南洋的历史见证,也是华人华侨的根。华侨如果看到家乡的变化,看到古厝还保留着,就有一个回家的理由。我们要帮他们守住乡愁!”(泉州晚报 吴志明)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