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论坛 > 正文
让“扫码”回归方便本质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3-30 责任编辑:陈培源
  据新华社近日报道,当下,扫码支付已成为一种日常,但也给消费者带来困扰。在停车缴费、点餐等消费场景中,消费者几乎都会被要求扫二维码或关注公众号,否则就不能实施下一步操作,而消费者被迫同意个人信息授权后还存在垃圾广告推送多、个人信息有泄露风险等问题。立足方便的“二维码”成了“拦路码”,令人无奈。
  扫码支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颇为流行的付款形式,只要带着手机出门、手机具备扫码支付功能、微信或支付宝里有一定的金额,基本上就意味着畅通无阻,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消费。扫码消费者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之于商家而言,扫码点餐、扫码支付的推行,也意味着人力成本的节约、中间流程时间的缩短,有助于商家进一步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增加利润,也由此,扫码点餐、扫码支付成为绝大多数商家的标配。
  然而,诸多扫码乱象也相伴而生。这其中为消费者诟病已久的是,如今很多商家为二维码人为设置的各种“路障”。比如消费者只是点个餐,但前提是必须关注餐厅的公众号,这还不够,有的还要求消费者必须允许商家获取其昵称、手机号码、个人位置等私密信息,一旦消费者点击“不同意”,就无法进行下一步操作,二维码由此变成“拦路码”。不少消费者为了图个方便,任由商家“乱来”,久而久之手机里关注的形形色色商家公众号多达几十个上百个,时不时弹出消息让人不堪其扰,一一取消关注又不胜其烦。
  二维码成为“拦路码”,已经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诸多规定。譬如强制要求消费者关注才能消费,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选择权;而扫码后要求消费者授权商家获取其隐私信息,已经违背收集个人信息时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进行过度收集,加剧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事实上,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是商家强制扫码的主要目的,以便于商家日后向消费者频繁而有针对性的推送广告,而这也已违反广告法的规定。
  二维码成“拦路码”,不仅意味着强制关注等操作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和麻烦,还意味着它将一部分消费者拒之门外,尤其是那些在信息时代里“慢一拍”的老人。此前有媒体走访调查发现,当下很多大型商场里的商家只提供扫码点餐、扫码支付服务,并不支持人工点餐、现金结账。这可就难住了那一部分不使用手机支付的老人,二维码成为阻碍老人消费的壁垒。
  二维码本是为方便而生,岂能让它成为“拦路虎”,成为不方便的代名词?不论是对个人信息的不当攫取,还是对老人权益的忽视,都提醒着有关部门应加强二维码现象的监管力度和整顿力度,有必要将专项整治运动与常态化监管相结合,定时定期公布一些负面典型,促进商家整改,让商家知法、懂法、守法。
  商家应该明白,过硬的服务品质是商家行稳致远的前提,惹恼消费者就是在自毁前程,所以商家要杜绝任何给消费者添堵的行径,诸如在扫码上附着各种条件。扫码不应是“单选项”、不应变相成为对老人的“歧视”,商家在大力推广扫码的同时,应保留一定的人工点餐形式,让服务更具人性温度。
  消费者也要善于维权、敢于维权,不纵容商家乱来,这既是保护个人权益的应有之义,也是促使二维码回归方便本质的必要举措。(泉州晚报 曾于里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