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x120.jpg
首页 > 文明论坛 > 正文
扶起孩子,更要扶正理念
来源:泉州晚报 发布时间:2021-09-08 责任编辑:林婕 黎灵寿

  扶,还是不扶?近日,湖北武汉第三初级中学学生,在开学典礼晕倒在地30秒无人扶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的同时,也将这一问题推上了热搜。9月1日,当地教育局通过微博回应,学生倒地后,周边同学第一时间举手示意情况,班主任立即跑上前扶其至医务室观察、诊断。经过短暂休息,该生身体恢复正常,返回教室上课,且全天情况正常。

  对此事件,指责在场其他同学冷漠的有之,叹息生命教育缺失的也不乏其人,更有甚者,直接就抛出了“这届中学生不行”的定论。在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这些作痛心疾首状的批评极易引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却也让亢奋的情绪逐渐偏离了问题的靶心。

  具体问题还需具体分析,对于生活阅历尚浅的初中学生来说,面对此种突发情况难免会一时手足无措,更何况是在开学典礼这样隆重的场合。特别是现场又有媒体直播和记者采访,按照惯例,学校应早已三令五申过要遵守现场纪律、树立良好形象,学生们又岂敢轻举妄动。因此,大众与其脱离现实语境去探讨学生扶与不扶的问题,不如静下心来反思学生为什么不敢去扶的深层次原因。

  在中国式的教育里,学校往往强调纪律多于褒扬个性表达,个体服从集体也是常见的状态;而在家庭里,中国的父母也往往以“乖”和“听话”作为评价孩子的最高标准,在这种大环境下,节制和规则便成了中国孩子日常的行为准则,学生们的言行举止轻易不敢越雷池半步。

  犹记得在2015年时播出的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按照纯中国式的教学方式,教导英国学生的过程。该片为大众呈现了中英教育理念的明显差异: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文化里,学生首要的是和大家保持一致;而在强调个性的西方文化里,重要的则是保有自我。中英教育理念孰优孰劣不好轻下断言,但从互鉴互通的角度来说,激发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勇于自我表达,无疑是中国教育尚待改进的地方。

  今天,当“少年气”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类媒体上,成为一个备受推崇的褒义词时,我们可曾想过,多数成年人对年轻人寄望良多,或许正是缘于自己心态上早已暮气沉沉了呢?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就曾写道:“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可见,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是从来有之。而当我们跳脱出高高在上的成人思维,放眼周遭的生活就会发现,其实,你我身边从来就不缺少心性纯良的“少年气”。2018年泉州七中一男生雨中为老伯撑伞,“最美背影”刷屏泉州人的朋友圈;今年4月,泉州六中三女生扶被撞老人回家,留下暖心字条感动家属……事实告诉我们,无论何时,成年人都不要用自己狭隘的认知去轻易定义年轻人。

  当下,“双减”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当教育已开始悄然转型,我们要把孩子带往何方便成了一个全社会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毋庸讳言,让孩子从繁重的考试与课外培训中脱身,让他们在拓展生活半径的同时,也能重新定义和表达更丰富的自我,是整个社会正在致力的方向。卢梭所说过:“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在磕磕绊绊的人生路上,当我们希望有人能够义无反顾地扶起那些“倒下”的孩子时,多数人先要扶正的则是自己的教育理念。毕竟,成长从来都是双向的。(周培尧)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