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论坛 > 正文
疲劳过节 何苦来着
来源:泉州晚报 发布时间:2021-05-26 责任编辑:林婕 黎灵寿
  “520”与“521”刚过,明天又迎来“527”,俗称“爱妻日”。不难预见,届时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又会有一大波秀恩爱的帖子。进入五月,各种官方或民间的节日接连不断,其中知名的就有:劳动节、青年节、护士节、母亲节、520、521、527等,可谓每周都有节可过。然而,一部分人在快乐过节,也有一部分人则大呼“节日疲劳”,一项调查显示:63.1%的受访者对过节感到“疲劳”。
  原本让人盼望和期待的节日,现在为何让人越来越感受到“疲劳”呢?一方面,商业资本推波助澜之下,时下的节日名目繁多,几乎每天都可以过节,才过完一个节日没多久,下一个就到了,让人疲于应付。另一方面,一个接一个的节日像是被“复制粘贴”一样,大都拥有聚餐、发红包、晒朋友圈等相同模式,缺乏仪式感和文化内涵让节日的价值大打折扣,让人感到乏味厌烦。可以说,节日越来越多,体验感却越来越差。
  其实,不论是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洋节日,抑或是商家造节,每一个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父亲节母亲节让每个父母体会到自己身为人父人母的感受、国庆节唤起爱国主义精神、清明扫墓祭祖提醒孝敬祖先的传统美德、情人节营造浪漫而又充满温情的氛围、“527”这一温馨的日子也为营造良好家庭关系创造了机会……可是,过度的物质化、商业化与庸俗化的过节方式,让节日正变得越来越乏味,失去其本应有的魅力。
  应该看到,随着物质日益丰盈,人们既有时间、精力与财力来过各种各样的节日,也有这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与精神追求。因此,节日多一些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过节方式更加注重人们的内心体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对个人而言,要引导“不跟风”。节日之所以日益庸俗而乏味,原因无外乎两个:一是商家的极力鼓吹和宣传,营造了一种这个节日就该这么过的假象;二是年轻人的互相攀比、跟风,不少人进行过度消费、透支消费、攀比消费,把过节物化。面对日益繁多的节日,我们理应保持理性态度,并不是每一个节日,我们都必须跟风去凑热闹,某些节日过与不过,完全可以是个性化的选择。同时,也并非过节就要“吃吃喝喝、发发红包、再晒朋友圈”,有时静下来,更关注自身的内心体验,可以过一个更充实愉悦的节日。
  对社会而言,要提倡“有文化”。节庆文化积淀着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在适度物质消费的同时,必须注入和还原节庆精神文化基因。这既要让传统节庆文化元素对接时代需求,也要促进新的节日积淀出新的节庆文化。相关文化部门、大众传媒要不时向商家乃至全社会提倡这样的过节方式:既要塑形,注重仪式感和场景感,更要铸魂,增强情感体验和情怀寄托,这才是节庆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无疑,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对情感厚度和精神家园的追寻已经成为一种刚需。消减“过节疲劳”,让节日变得更有滋味,既需要我们对各种节日保持一定的甄别与区分能力,有选择性地过节,也需要赋予节日更多的文化内涵,让人们在节日中充分释放情感,找到归属,从而唤起人与人之间更加良好的社会关系。(郑运钟)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