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明网 > 文明论坛
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12-23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12月17日至12月19日,三集纪录片《重返刺桐城》在CCTV9热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纪录片历经近4年的精心打磨,以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雅阁《光明之城》一书为线索,通过梳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古刺桐城(今泉州城)的历史,窥探和折射中国海洋文明的东方色彩和深远影响。

  纪录片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历史,也在于从中探寻对当下的意义。为什么是泉州?凭什么是泉州?是什么样的背景选择了泉州?《重返刺桐城》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也揭示了泉州传承千年的精神基因和发展奥秘。

  一是开拓精神。以往有一个错误的刻板印象,即认为中国没有海洋文明,中国只是一个农耕大国。《重返刺桐城》第一集《向海的选择》以事实说明,中国从古代以来就已经有海洋文明了。7000年前,闽人来到福建,就以海为生。东晋时期的衣冠南渡、唐末王审知的入闽,让闽地拥有了文明生长的土壤和向外传播、向内包容的氛围。之后王审知和他的继任者敏锐地发现并抓住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扩建港口码头、招揽中外商贾、以官方形式组织本地商船年年出海贸易……“向海而生”“立足华夏、面向世界”的主政政策,敢为人先、敢拼敢闯、抓住机遇的开拓精神,让泉州与繁荣的东风相遇。

  二是共生精神。在《重返刺桐城》第二集《多元的盛宴》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泉州文化的多元共生。伴随着经贸交流,是文化的交流,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并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交融,共生共荣。涂门街上,一千年前的关帝庙紧挨着同样有着一千年历史的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真寺清净寺,清净寺的对面是一座始建于唐代的文庙,而文庙的旁边是一座清代的基督教堂,当然还有比邻他们的佛寺和道观。可以说,整个泉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和谐相处的文明交流互鉴史,是一个不断吸收新思想、接纳新文化、创造新文明的创新过程。在新时代,它也在助力泉州开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局面。

  三是商业精神。《重返刺桐城》第三集《博弈的新生》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南宋初年的刺桐港海外贸易繁盛,远航的船舶需要大量水手船员,为了节省薪水开支,“以舱代薪”就成为流行的经营方式。船主无需支付工资给雇佣的船员水手,而是通过在船上划定空余舱位,给这些随船的船员水手去经营赚取费用。不管是“舱位租用”,还是“合股代购”,基于合作的股份雏形,灵活多样的经营业态,这些经营方式都极大地丰富了整个市场的贸易活动。这其中,既有船主们的经营智慧,更多的是他们对于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理念的积极实践。从最早的蛮荒之地逐步发展成为繁荣兴盛的光明之城,又在经历海禁危机沉寂之后步入现代社会再次凭借发达的民营经济崛起,泉州人依靠的正是“诚信仁义、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商业精神,在中国经贸发展史上乘风破浪,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又一笔。

  完成与历史的对话,为的是传承不竭的精神。这些精神,是泉州接续历史、把握现在和赢取未来的核心基因,是新时代泉州百舸争流、借海扬帆、再度启航的底气,也是建设“新海丝”过程中可供借鉴的宝贵理念。(曾于里)

更多>>原创时评
欢迎投稿:qzwmwp@163.com      制作:泉州文明网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