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让“劳动教育”落地开花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4-02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大中小学建立一套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

  《意见》发布以来,“劳动教育”就在朋友圈刷了屏。时隔4年零8个月,党和国家紧扣新时代脉搏、顺应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对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有关内容,适时进行了更新和“升级”,重新定义了劳动教育,深刻回答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使之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的价值准绳和基本遵循,实为纠偏之举、定向之举。

  《意见》把舵定向扬帆,解决了劳动教育“要不要”的问题。思想认识上“差很多”,注定行动上就会“差更多”,之所以会出现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教育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就是对劳动及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见,导致劳动教育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要看到,《意见》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联合发文,高瞻远瞩、顶层设计,将劳动教育上升到国家意志层面,旗帜鲜明的回答了劳动教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做好的问题。再者,劳动教育“升级”,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既是贯彻落实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规定动作”,也是加速推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题中之义。只有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才能增进对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认同,才能推动劳动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意见》架构科学优化,解决了劳动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教育是一项立人的事业,要求要用接班人的眼光看待劳动教育,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意见》在目标内容设计、相关责任划分上,力求科学细致、循序渐进,着力培养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精神,让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留下拼搏的印记和汗水的味道。在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意见》构建了一套从小学到大学、各学段目标明确又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育人理念贯穿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三个关键环节,至此,教育工作者心中有了目标、工作有了抓手。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三者齐头并进、形成合力,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好逸恶劳的人性弱点,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的综合育人价值。

  《意见》明责严纪聚力,解决了劳动教育“谁来抓”的问题。劳动托起中国梦,关键在于全社会对普通劳动者尊重的程度怎么样、对劳动重视的程度怎么样。要知道,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从来都不是教育主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融汇多方智慧、压实各方责任。“升级”版的《意见》,正是从制度层面精准发力,要求建立以县为主、政府统筹规划配置劳动教育资源的机制,并将劳动教育将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考核指标,与教育现代化督导评估挂钩。此举将有效识别教育干部的精神状态、能力水平,夯实县域党委政府抓牢劳动教育、办好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也从根源上解决了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

  劳动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国之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劳动教育,肩负着培育新人的责任,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期盼以劳动教育“升级”为契机,打造“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的课程体系,汲取教育智慧,理直气壮地推动劳动教育在全社会落地开花,让劳动精神成为每个人的人生底色、奋斗源泉。(周显宝)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