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劳动教育重在“落地”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3-27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

  劳动教育对青少年的意义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生存能力。青少年不可能永远是孩子,会慢慢长大,当长大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他们必定要经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生存挑战”。如何应对“生存挑战”?是每一个孩子长大后都必须直面这一现实命题,能否回答好这一命题,包含很多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吃苦。

  怎样让孩子吃苦?关键是劳动,让孩子从小到大多接受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体悟、体会、体验吃苦,才能不断提高他们日后踏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吃苦”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切身感受到。现在的孩子,学习很苦,不但日常学习任务繁重,就是假期也要被送进各种培训班、兴趣班,你说苦不苦?可是,劳动吃苦却离孩子越来越远,“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成为一种普遍的状态,像温室中的花朵一样被大人精心“圈养”,由此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弱、不懂得珍惜、缺失感恩等诸多问题,早已是公认的事实。当温室中的花朵踏入社会,在面对诸多生存挑战时,必将经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适应期”,一些人甚至不敢直面社会生存挑战,采取躲避、逃避等消极方式,不但将生活过的一团糟,而且成为父母的“累赘”——所谓啃老族大多就是这样产生的。

  不言而喻,孩子学习上的苦要减负,劳动上苦要加大。想让孩子踏入社会的生存能力、动手能力、抗挫折能力强,就要让孩子从小多吃苦,告别温室,摆脱“圈养”,放飞自然。这里面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必须让劳动教育成为孩子“必修课”,这个“必修课”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合力而为,才能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产生实效、长效,使“劳动吃苦”成为孩子的“成长营养”,让孩子终身受益。劳动教育有许多方式,比如,多让孩子做家务活,多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多让孩子下地干活等。(孙小二)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