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文明祭扫岂止在“疫”中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3-20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清明节即将到来,昨天下午,北京市委社工委、市民政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还发布了《清明节期间“理性追思 文明祭扫”倡议书》,建议市民登录“北京社会建设和民政”微信公众号,通过清明节祭扫预约登记系统和陵园电话预约祭扫。身体异常不预约,外地、境外返京人员居家隔离不满14天的人员不能预约。(3月19日《北京青年报》 )

  北京市有关部门发出《清明节期间“理性追思 文明祭扫”倡议书》,并通过微信或电话预约清明祭扫,对“外地和境外返京人员居家隔离不满14天的不能预约”的特殊规定。这是疫情防控的需要,尤其是当下,抗疫战尚未完胜,外防输入依旧形势严峻,人群集聚的风险仍不可小觑。预约祭扫也是巩固抗疫成果的必然要求。

  但是“理性追思 文明祭扫” 岂止在“疫”中,应该成为常态。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按照民间传统风俗,人们会以上坟烧纸、焚烧冥物来祭奠逝去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这种方式既污染环境,又容易引发火灾,隐患很多。尤其是今年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为减少人群集聚的风险,实行预约祭扫,显得格外重要。倡议清明节期间“理性追思 文明祭扫”,非常必要,人们举双手赞成!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每到清明,人们总要踏青扫墓,祭奠先人,寄托哀思。按照旧的习俗,清明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逝者的尊重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寄寓在清明节之中的传统美德,也遭到了侵蚀并趋于流失。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水平提高,祖宗墓前,子孙后代祭拜祖先活动也随之变味了,祭品越来越另类古怪,可谓五花八门,而且是相互攀比。这些行为,已经超出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本意,不仅严重浪费,加重了自身的负担,还会带来火灾、环境污染等诸多隐患。据统计,我国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千吨以上。清明节当天,全国“白色浪费”便高达100亿元。

  文明祭扫,让清明节更清明。祭拜祖先、寄托哀思的节日不是“活着不孝,死了胡闹”的攀比竞赛。祭拜祖先应摈弃陋习,移风易俗,内容健康,节俭、环保、文明祭祀低碳清明的实现与践行,离不开每个人的参与。不仅需要我们转变观念,用文明祭扫的实际行动呵护清明节更清明,也需要有关管理部门精准配套服务措施的有效跟进,来引导人们文明祭扫,全力做好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工作,营造平安、和谐、文明的节日祭扫氛围。要积极引导清明活动向文明节俭、绿色生态方向发展。

  应以这次疫情防控为契机,在全社会营造文明祭扫的良好环境。积极引导清明活动向文明节俭绿色生态方向发展,融入追思先贤、纪念先烈、孝亲感恩、生命教育等内容,将纪念逝者与弘扬家训家风、传承优秀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有机结合,使清明节成为传递亲情、健康生活、弘扬文化、保护环境的重要载体。大家都不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尤其是年轻人应该带头树立科学文明节俭的祭奠风尚,实现文明祭扫,用心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