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面对“蹭水”,反思应多于愤怒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1-21 责任编辑:黎灵寿 陈小妮

  公园的直饮水机前,几名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竟然从家里带来3升或5升装的水桶,公然大桶小桶接水直接提回家,把公共饮水机当成了自家的水龙头……不久前发生在市区东湖公园、刺桐公园的不文明行为,令人啼笑皆非。本社记者现场走访调查发现,许多市民对此类不文明行为厌恶不已。公园管理方提醒,便民设备不是个人财物,希望大家共同来维护。

  对这一损公肥私的“蹭水”行为,网友普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有人建议保安加强盯梢,并拒绝此类人员入园;也有人建议公共饮水机可以刷二维码使用,或者在取水时增加间隔时间……这些建议虽可以一定程度上遏制不文明取水行为,但也会给真正需要饮水的市民带来不便,更与公共饮水机便民利民的初衷背道而驰。进而言之,每有人破坏规则就为规则配套新的举措,也会无限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可谓得不偿失。

  揆诸现实,公共饮水机遭遇类似的尴尬泉州并非首例,在广州、昆明、济南等城市,公共饮水机被滥用的现象都屡见不鲜。把公共饮水机当成自家洗手台、洗菜台的有之,把公共饮水机当成垃圾台的有之,更有甚者用直饮水来洗澡,而这其中,尤以老人拿着大桶去接直饮水为甚。面对如此不文明行为,我们很容易就会想到“公地悲剧”“羊群效应”等词语,但为何类似的道德批判在这些取水的大爷大妈身上都失效了呢?究其原因,就是这些老人与社会文明的代沟太大所致。

  当下,部分老人因贪小便宜、不守公共规则,屡屡成为社会话题的中心已是不争的事实。上公厕把厕所的卫生纸拿回家,买东西顺走超市里的塑料袋,为了领个小礼品能排队三小时,坐公交车抢座,跳广场舞抢地盘……细思之下,这些行为都与老年人特殊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当下的老人大多经历过社会动荡、物资极度匮乏的历史阶段,贫苦的生活记忆在他们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更延伸到如今的生活中。贪小便宜对老人而言,不仅是在寻求内心的安全感,更是他们体现自身价值与存在感的独有方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印记,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文明短板。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过程,当部分老年人思维的脚步跟不上社会文明急速发展的节奏,而外部的规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时,我们是否也要试着慢下来以另一种方式唤醒他们。毕竟公共精神的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对于有着贫苦记忆也打下过集体生活烙印的老年人而言,在当下的公共生活中要确立公与私的界线并非易事。就此而言,对老人“蹭水”事件多些争议并非坏事,因为明晰的界限感正是在每一起公共事件的观点碰撞中慢慢确立的。

  在一个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为社会议题的今天,面对屡被诟病的老人群体,我们不免心情复杂。行笔至此,笔者也不由想起2014年央视春晚小品《扶不扶》中的一句台词:“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当下,面对在公共文明面前一再“摔倒”的老人们,除了舆论谴责与道德说教外,我们是否也有责任从文明的认知上“扶”他们一把呢?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一个物质丰足的时代,面对公共精神依旧贫困的部分老人,如何以物质文明来反哺其精神上的贫瘠,理应成为当下老龄化社会里大众的一道思考题。毕竟,以反思抹平文明的代沟,要比一味的愤怒更有意义。(周培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