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们的节日 > 正文
多样民俗 魅力元宵 泉州不同地区独特的闹元宵习俗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1-02-26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多样民俗 魅力元宵

元宵节前赶制花灯

  春光结胜百花芳,元夕分华盛泉唐。元宵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泉州元宵节丰富的民俗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散发出独特魅力。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泉州开始建城就有上元花灯活动记载。古代泉州元宵节或迎神赛会活动,必有化妆文艺游玩习俗,所谓“迎神赛会,莫盛于泉”,说的便是古代泉州元宵节的盛况。《宋书》亦曾记载:“天下上元,灯烛之盛,无逾闽中”。值此元宵佳节,一起来看看泉州不同地区独特的闹元宵习俗。

  赏花灯: 品类繁多 技艺精湛

  临近元宵节,在中心市区花巷许厝埕13号,国家级非遗“泉州花灯”市级传承人林伟忠正在指导孩子们如何制作精美的花灯。“受疫情影响,今年花灯订单量少了许多。”林伟忠笑着说,泉州花灯所散发的魅力,吸引着许多人慕名过来找他买灯或是学习制灯。过去一年多时间,他多次受邀到中小学校传授制灯技艺。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今年,我市暂停元宵灯会,采取线上赏灯模式。今晚7时,本社泉州网《直播泉州》栏目将全程直播。市民只需拿起手机就能感受往年花灯荟萃、争奇斗艳的场景。

  根据现有的史料分析,大多认为泉州上元点灯之俗是在唐代由北方汉人南迁带来。习俗传承数代,每逢上元之夜,不仅刺桐城中家家户户会挂上漂亮的花灯祈福,城中还会举行灯会。

  古代泉州灯会展示的花灯之多样,在古籍中可寻得描述,如在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便有提及,“泉州花灯品种色色俱全,莲花灯、百花灯、琉璃灯……”足见当时花灯品类之多元。

  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记载,杭州抚台委托泉州府尹和南安知县雇人精制花灯,并夸其灯“穷工极巧”;乾隆版《泉州府志》记载,古代花灯“周围灯火,缘以练锦,缀以流苏,鼓鸣于内,钟应于外”“灯火三层,蘸沉檀其上,香闻数里矣!”

  如今,泉州花灯的品类不仅有增无减,更以独有的刻纸、针刺、料丝镶装等精妙绝伦的工艺而驰名中外,极富工艺美术价值。灯中的人物故事、山水风光、民俗风情都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

  往年,灯会中所展出的花灯,既有润饼灯、鼓仔灯、红橘灯、扇灯、关刀灯等制作较为简单的灯,也有绣球灯、如意灯、莲花灯、宝塔灯、古厝灯等较为复杂华丽的灯,还有能自动旋转的跑马灯等动态灯,品类繁多,琳琅满目。人们趁此团圆佳节,一同结伴出游,大人逛街赏灯、孩童提灯游灯,到处热闹非凡。

  文艺踩街: 表演多样 异彩纷呈

  踩街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诞生于隋唐时期,最早是春节期间百姓自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相互庆祝。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多种形式的踩街风俗。

  踩街是泉州的传统民间艺术,从古代元宵节的迎神赛会活动演变而来的。清《温陵岁时记》载:“上元前后夜间,好事者或摘某诗句、某传奇,饰稚小儿童,装扮故事,导以火把鼓吹,爆竹盈耳,游行市上,谓之妆人。”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习俗演变为文艺踩街,其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龙虎斗、南音清唱、弦管、什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踩街时,部分主要道路戒严,踩街队伍绕既定路线环城一周,一边行进一边表演各种文艺节目。此外,还有一种小型的踩街队伍,沿大街小巷漫游,叫歌吹漫步。踩街队伍行进中遇到有人放鞭炮欢迎,就要停下表演,以示感谢。

  吃元宵圆: 甜而不腻 寓意团圆

  “来一碗元宵圆”“元宵圆怎么卖”“要几盒元宵圆”……元宵节前,泉州西街人声鼎沸,人们在售卖元宵圆的店铺门口排起长队。

  “白雪元宵圆”是西街一家老字号,在店铺里做了30多年元宵圆的苏来雪熟练地把元宵圆的馅放入模具里,一手按住模具,一手拿着锤子敲打,一会儿功夫,一颗饱满成型的馅料就出现在眼前。

  泉州的元宵圆又叫“上元丸”,古称“浮元子”,亦称“元宵丸”,是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此食俗始于宋代,取其圆形,寓有全家人团圆、吉利、美满之意。是日以元宵丸汤供祀祖先、神明,谓之祭春,并作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圆待客。

  泉州的元宵圆做法很特别,先将馅料混合拌匀,放入特制的工具中敲打成圆形馅料,然后沾水放进盛着糯米粉的圆盆内,反复多次滚成元宵圆。清《温陵岁时记》:“是日研术米作粉,捣碎长生果(土名落花生),杂以蜜冬瓜、桂花,和以砂糖,搏为寸许。丸熟而荐之祖先神前,曰上元圆。”

  “时至今日,无论从馅的指缝捏制,还是到模具敲打,元宵圆都保持着纯手工的传统韵味。”苏来雪的儿子林志斌笑着说,每年的春节都是店里最忙碌的时间,正月初一到初十,他们订单量飞增,很多人买来当伴手礼送人。正月十一到元宵节,很多本地人会到现场购买。

猜灯谜(张非 供图)

  猜灯谜: 推陈出新 趣味十足

  2月19日(正月初八)至21日(正月初十),每天下午3时—5时,别开生面的灯谜群众展猜活动在泉州市工人文化宫乡音广场举行。泉州市职工灯谜协会会长张非介绍,这些灯谜作品均为泉州谜家原创,不仅融合了疫情防控知识、“我在泉州过大年”及泉州民俗等主题,还结合了最新的时事新闻,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量才能猜出。

  “唐、宋时期,泉州人就喜欢猜灯谜,至今仍流传着欧阳詹、吕惠卿等制作灯谜的故事。”张非介绍,《泉州府志》记载,明、清时每逢元宵,泉州开元寺内大放花灯,灯谜悬挂在花灯下点缀,供游人赏灯时猜射。如今猜灯谜活动也频出新奇,有的甚至是扫二维码来猜谜,参与方式趋向年轻化、多样化。

  张非介绍,一年多前开始,该协会在泉州灯谜公众号上,每天都会更新一条与时事新闻有关的灯谜,并提供猜谜思路提示,第二天公布猜对者名单与解谜的解析。最多的一天,后台曾收到3000多条猜谜信息,每天都有大概200人猜对谜底,甚至有来自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友人。

  近年来,泉州市职工灯谜协会都会定期举办活动,还走进中小学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喜欢这项传统习俗。

今年,泉州天后宫用500公斤“平安米”做成小型米龟。

  乞龟: 两岸携手 祈福安康

  春节期间,在泉州天后宫,一只用500公斤“平安米”堆叠而成的米龟静卧殿内。“乞龟”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元宵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泉州和澎湖一带。

  从2007年起,每年春节期间,泉州、澎湖两地天后宫开始联合举行“乞龟”祈福民俗活动,寓意来年幸福安康。往年每年春节前,泉州和澎湖两地的制龟师傅都会聚在一起,共同制作米龟,并在元宵节当天举行米龟点睛仪式。

  随着“乞龟”祈福影响力不断扩大,元宵节过后前来领取“平安米”的人络绎不绝,每年米龟重量都在增加。去年,第十四届泉澎乞龟民俗文化活动“大米龟”重达2.84万公斤。今年,因疫情防控需要,第十五届的泉澎“乞龟”民俗文化活动以线上形式举办,市民可以通过“泉州天后宫”微信公众号体验线上“乞龟”,活动持续至2月28日。

  “摸龟头,起大楼;摸龟嘴,大富贵;摸龟身,大翻身;摸龟脚,吃不干;摸龟尾,吃到有头有尾。”民众从头到尾摸遍米龟各个部位,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兴旺。祈福活动结束后,这些米将分发给民众带回家分食,隐喻“呷(吃)平安”。

  链接:

  各地民俗 独具特色

  数宫灯

  数宫灯是晋江东石镇和迁居台湾的东石籍乡亲的共同习俗。按照灯俗,在前一年新婚的新人,会在正月十三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祈求婚姻幸福、早日添丁。

  这项民间岁时节令习俗活动,仅限于海峡两岸的东石人聚居地,依附于民间自发行为,为族人所喜爱,见证了两岸的民俗相同、血脉相连,两地互报宫灯数,共祝子孙兴旺。

  由于历史原因,数宫灯习俗曾中断50余年,2007年起重新举办,2008年闽台东石灯俗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攻炮城

  在晋江、南安等地,元宵节还流行攻炮城的民俗。

  炮城用竹子扎成圆形骨架,比脸盆稍大,周围环绕一串长长鞭炮,它象征古代城垣,炮城制好后,悬挂在空旷处,约两层楼高。游戏开始时,设守城卫士1—2人,攻城“炮手”人数不限,攻城开始时,炮手们将各自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对准炮城,谁幸运将自己抛掷的鞭炮触发了城垣上的炮蕊,引发炮城大爆炸,就为胜者,可获得丰富的奖励。

  相传,该民俗是从古代军营活动演化而来,当年郑成功在闽南操练水师,部将洪旭创作这一游戏,让士兵抛掷、锻炼瞄准技巧,提高作战能力。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该游戏也在台湾流传,数百年来,成为闽台民间春节不可少的游戏项目。

  听香

  依循旧时的传统,元宵佳节,泉州市区、晋江等地流行听香习俗。当天,年轻人尤其是女子会前往城中的寺庙,为自己需要问卜的心事向神明焚香祷告,并持香走到人群喧哗之处,聆听第一句入耳的话,将此话作为占卜的依据。若在元宵之夜的听香未能了却心事,还可等到中秋之时,再去一“听”。

  游板凳龙灯

  泉港区涂岭镇樟脚村游龙灯兴于元末明初。传说,朱元璋带兵起义,元军下旨抓壮丁充军打仗,樟脚村村民团结一致,以烽火为信号互相告知,躲过元军的抓捕。明朝建立后,为庆祝战争结束,村民每年在元宵节当晚举办游龙灯活动。每家每户男丁将花灯绑在长板凳上,扛着长板凳将村子绕一遍,长凳互相连在一起,行走在乡间小道上就像神龙游走。

  这一年俗于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举行,其中以元宵节当天最为盛大。用蜡烛和纸糊的板凳灯穿梭于村庄,所到之处锣鼓喧天,小村仿若灯火的海洋。

  炸佛

  在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每年正月十一持续到正月十五的炸佛被称为“达埔三奇”“八闽第一奇”。前四天“炸佛”活动只有一轮,元宵节当晚有两轮,分为巡游和“炸佛”。村民将赵大天君佛像请出,四名年轻人抬着佛像绕村巡境,沿途村民举着长竹竿,上面绑着大串鞭炮,炸响在佛像周围,以祈求平安幸福。传说谁炸到的佛像越多,得到的庇佑就越多,这一习俗从明末延续至今。

  跳火佛

  在永春县东平镇鸿安村,还有元宵节跳火佛的民俗。元宵夜,年轻人用轿子抬着村里龟坑宫的“感应圣王”“判官”诸神,在锣鼓齐鸣的助阵中跳过高高的火群。场面惊心动魄,意在以火驱疫,表达人们辞旧迎新、驱邪祛灾、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扛佛的人一边跳火堆,一边念吉祥话:“跳入来,新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搁无虑;跳过东,粮食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厝里。”

  坐钉轿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德化水口淳湖村会举行坐钉轿活动。该民俗从明嘉靖年间盛行至今,正月十五晚最热闹。活动举行时,钉轿的椅面、靠背、扶手及落脚处均布满长达数厘米的锋利钉子,椅面上只垫着几张薄薄的纸。一位村民光着上身,手持“宝剑”坐上去,任凭抬轿的人一路颠簸,他还能神情自若地在轿上做出舞剑、跷腿等各种动作。

  海神巡境

  海神巡境始于南宋时期,是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每年元宵节的重要民俗活动,包括清晨的“镇境”和傍晚的“巡境”。

  清晨四五点,海神便由八人抬着,神像身后各式民俗队伍随行,到洛阳街的东西南北四境各插上竹签,俗称“镇境”;晚上六点半,巡境队伍从昭惠庙出发,开始洛阳三村的巡境活动,所经之处家家户户点火盆(篝火)、放鞭炮,以示驱邪祈福之意。

  整个活动持续约两个小时,活动期间还有舞龙、跳火盆等,海神巡境时要跳过家家户户门前的篝火,壮汉抬着海神腾空而起,直闯“火焰山”,场面让人叹为观止。(泉州晚报记者 许文龙 陈小阳 文/图 (除署名外))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