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城市 > 正文
高质量 “泉”力拼——《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4-01-12 责任编辑:陈培源

  【2023】 

  步伐坚定前行有力 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 

  过去一年,我们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落实“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部署要求,大拼经济、大抓发展,持续实施“抓项目、促发展”系列专项行动,召开全市创新、金融、文旅、教育、营商环境大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步伐,“不断创新和发展‘晋江经验’”写入中央文件。——《政府工作报告》

  去年亮点数据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4.5%左右(预计,下同)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左右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左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 

  突破千亿大关 增长10.6% 

  关键词一 拼经济 

  “一企一策”“一业一策” 

  组建审批部门“轻骑兵”“大篷车”,深化万名干部进万企、局长走流程走基层等活动,走访企业5.4万家次、解决问题2723个。

  上线“政策找企”平台。

  “项目奋战年”活动 

  开工重点项目240个,建成重点项目150个。

  全年获得上级转移支付210亿元。

  “抓开放招商促项目落地”专项行动 

  开展500强企业、龙头企业等专场签约,新签约项目超2200个。

  恢复和扩大消费 

  组织订货会、微展会、产业展等各类活动350多场,设立城市产业会客厅暨优品展示中心。

  稳住外贸基本盘 

  实施泉州优品出海行动,推动市场采购全国通关一体化。

  落地海外展销中心、海外仓32个。全面恢复晋江机场国际航班,常态化运行中欧班列,新开通泉州至中东海上航线,石湖作业区5—6#泊位正式投用。

  关键词二 做实业 

  “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 

  净增高新技术企业约700家、累计超3000家。

  成立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海洋生物产业研究院。

  举办首届泉州人才节,创新人才自主认定“配额制”办法。

  启动“抓工业设计促产业提升”专项行动。

  “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 

  实施市级园区项目94个,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用房1300万平方米、形成千亩以上园区43个,拉动各类企业投资1000亿元以上,园区建设8种典型在全省推广。

  “重龙头、强品牌、铸链条”专项行动 

  成立南翼国家高新区建设指挥部、石化产业指挥部。

  累计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09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家。

  商标有效注册量达76万件、保持全国地级市首位。

  “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 

  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项目9个,推广数字化生产线123条,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000家,培育5G示范场景应用新案例30个,累计建成5G基站2.2万个、规模全省第一。

  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5家,数量全省第一。

  “文旅+”专项行动 

  新增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2个、国家4A级景区4个。

  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影响力城市、全国十大旅游向往之城、中国美食旅游“十城”。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质效 

  在全省首创“粮—菜”轮作旱稻。

  开工山美、惠女等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白濑水利枢纽项目加速建设,马跳水库大坝顺利封顶。

  率先编制《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实现深远海养殖零的突破。

  关键词三 推改革 

  发展民营经济 

  成立民营经济研究院,设立“泉州企业家日”,评选泉州民企百强,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1+N”政策体系。

  促进民间投资做法成为全国典型。

  “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专项行动 

  营商环境12个指标进入全省标杆、数量全省最多。

  优化整合“一件事”集成套餐311项,推行“拿地即开工”“桩基先行”等审批提速改革。

  推动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财政+金融”政策体系。

  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2万亿元、1.17万亿元。

  设立政府引导型母基金15只、总规模480亿元,基本实现市、县政府和市属国企母基金全面设立运作。

  做强做大国有企业 

  市属国有资产规模、效益快速提升,资产总额超4000亿元、利润总额超30亿元,均三年实现翻番。

  “聚侨引侨和泉商回归”专项行动 

  召开首届“海丝”侨商投资贸易大会,承办第三届中德科技论坛,搭建同心会客厅。

  深化两岸融合发展 

  启用全国首个“台胞医保/健保线上服务平台”,恢复泉金客运航线,加快金门供水水源保障工程建设,累计向金门安全供水超3000万吨。

  关键词四 提品质 

  编制《泉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成立中心市区城建总指挥部,实行重点区域、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工程施工“双监理”,完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一体化管理机制。

  “抓城建提品质”专项行动 

  实施重点城建项目1729个、年度完成投资超千亿元。

  中央商务区加速繁荣,已投用总部大楼14幢,入驻企业1135家、增长45%,税收增长45.3%。

  中央活力区加速建设,启动海丝大街、丰海路景观提升、后埔片区安商房和教育配套等项目。

  古城保护提质提效,基本完成中山南路周边20条街巷改造提升。

  24个重点片区更新加快推进,江南片区繁荣大道完工通车,鲤城、石狮、晋江、德化等4个项目列入城乡品质提升省级样板工程。

  “绿满泉城”专项行动 

  创新开展国有林场园林绿化花卉苗木定向培育工作,新改建公园绿地121.7公顷。

  “夜景照明提升”专项行动 

  完工东海城东片区、晋江洛阳江两岸及古城照明提升工程。

  “水系联排联调”专项行动 

  开工北高干渠功能调整输水工程和南高干渠供水替代工程,着力连通晋江、洛阳江,实现优水优用。

  “电力设施补短板”专项行动 

  电力设施投资额、增长率均居全省第一。

  “聚城畅通”专项行动 

  开工建设金屿大桥、百崎大桥,完成晋江隧道规划设计。

  福厦高铁泉州段正式通车运营,城际铁路R1线建设规划调整方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深化“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镇79个、新增整镇推进“五好”乡镇15个,评选乡村“五个美丽”建设优秀案例300个。

  关键词五 惠民生 

  “惠民生补短板”专项行动 

  坚持超七成五财力投入民生,完成4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建374个“党建+”邻里中心。

  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 

  城镇新增就业9.5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6万人。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行五险“一区通办”服务,“社银一体化”服务成为全国典型。

  建设养老床位2000张,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创建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数量居全省首位。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行中心市区公建配套学校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验收、交付使用“五同步”,中心市区研究教育用地976.7亩、历年来最多。

  全市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3万个、中小学学位3.25万个。

  建设乡村温馨校园特色校50所,创建 “名优校+”教育发展共同体100个,“5G+专递课堂” 试点学校覆盖所有县(市、区)。

  建成泉州技师学院,成立泉州市产教融合联盟、产教融合研究院,入选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市新增卫技人员4000名、医疗床位1549张、普惠性婴幼儿托位3322个。

  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晋东院区开工建设,市妇产医院二期、市正骨医院北峰院区建成验收。与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非急救转运社会化服务试点,建成全省首个心理援助热线短号平台。

  文化体育事业亮点纷呈 

  泉州古城成为全省首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单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古厝新声”泉州可持续生计试点活动。

  成功举办海丝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首届中国电影编剧周、海丝泉州文学周。

  奠基蔡国强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常态化公益性惠民演出活动超1200场。

  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收获7金6银2铜,成绩居全省第一。

  “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 

  实施“十百千万”示范工程,推进5.2万家生产经营单位现场“5S”管理,实现“六有”可视化警示标识全覆盖,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做法在全省推广。

  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抓好240个大气减排精准治理项目,空气质量优良率上升0.3个百分点。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推行“乡愁河长”,开展青山碧水碧海精准治理工程,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和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Ⅰ—Ⅲ类水质比例保持100%。

  过去一年,泉州勇争先 

  获批国家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

  建成全省首个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

  德化陶瓷版权保护经验列入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安溪、德化入选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获批晋江国家级渔港经济区

  获评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获批全国侨汇结汇便利化试点

  “公交+慢行”入选交通运输部首批典型案例

  永春入选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县

  惠安、安溪获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获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2024】 

  敢为人先爱拼会赢 奋力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 

  强化系统思维、经营理念、专业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

  ——《政府工作报告》

  热词明方向、鼓干劲 

  坚定信心拼经济 

  增强市场信心、企业信心、社会信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产城联动抓发展 

  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突出国土空间重构、产业门类重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步伐。

  惠民利民守底线 

  从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办好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

  今年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8%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

  工业增加值增长5.8%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6%

  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5.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5%

  实际使用外资正增长,出口总额持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任务

  关键词一 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 

  加快建设南翼国家高新区,持续推动泉州高新区争先进位。

  落实“四个倍增”计划,推动企业“小升高”“规升高”“高升规”,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50家。

  实施高价值发明专利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异地研发、本地转化”,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增长30%以上。

  培育引进一批国内头部设计企业,启动建设福建工业设计产业城。

  加快建链强链补链 

  每个县域培育1—2条以上重点产业链。

  规划建设专精特新园区,重点培育更多百亿级、50亿级龙头企业、市级以上产业龙头企业。

  进一步提升招商考核权重和亩产效益,确保新建成标准化厂房及配套用房700万平方米,累计企业入驻园区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2.0版本。

  深化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三年行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提质扩面。

  实施新型基础设施三年行动,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千兆城市。

  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会展、金融、法务等生产性服务业。

  建设“一县一街”特色商业街区,发展夜间经济、商圈经济,挖掘新能源汽车、直播电商等消费潜力。

  抓好“米袋子”拎好“菜篮子” 

  新建改造、连片提升7万亩高标准农田,稳定130.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

  新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专业村。

  发展深远海养殖,打造高水平现代化渔港集群。

  开展“项目创优年”活动 

  实施重点项目954个,完成年度投资2400亿元以上,确保重点项目开工200个、竣工150个。

  加大500强企业招引力度,把服务本地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作为最好的招商引资,更加注重抓新赛道项目签约落地、存量项目开工投产。

  关键词二 城乡融合 

  打造环泉州湾中心城市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以市行政中心为核心区,东拓台商、惠安、泉港,西连晋江、石狮、南安,快速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建设。

  做实做优县(市)城区,推进各县(市、区)打造一个以上具有当地特色的标杆片区,支持南安、惠安、安溪建设高质量中等城市,做精做美永春、德化“大城关”。

  构建环湾快速路网 

  开工建设晋江隧道、城际铁路R1线,全速推进金屿大桥、百崎大桥、金鲤大桥、中环城路建设。

  抓好国道324改线工程、国道228线、政永高速德化段建设,做好泉金、泉梅、洛丰高速前期。

  建设和美乡村 

  建设“一县一溪一特色”田园风光十大示范片区,创建乡村振兴整镇推进乡镇30个。

  推进精细治理 

  加快“城市大脑”建设,逐步实现城市治理“一网统管”。

  突出抓好“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大工程”。

  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攻坚,完善“厂、站、网、河、源”等一体化体系,提升污水处理、管网收集、泵站转输、调蓄、中水回用“五大能力”。

  关键词三 改革开放 

  打造“泉心泉意”营商环境品牌 

  全面推广“数字政务门牌”,深度打造“码上办”政务服务。

  推进农业连片成方、生态织补成网、城镇分片融合、产业集聚入园。

  规划建设现代金融集聚区、金融小镇,打造中小企业融资“一中心一平台”,建立企业融资“白名单”。

  “国潮泉州”优品出海 

  支持开展国际并购,打造投资贸易一站式服务平台。

  做强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培育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办好海丝国际品牌博览会。

  “客货并举”发展民航业,做细做实新机场前期工作。

  让海外侨胞留住记忆记住乡愁 

  建好“故土家园——海内外泉侨泉商联络总部”、新侨创新创业基地。

  实施“刺桐侨厝”保护利用行动,打造一批华侨旅游路线,提升南洋华裔族群寻根谒祖综合服务平台功能。

  主动融入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建好泉州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争取泉州集成电路产业列入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

  推动“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成为辐射全国的台商台胞一体化专属服务平台。

  全面实施海峡两岸闽南文化溯源交流工程,举办郑成功诞辰400周年纪念活动。

  关键词四 城市影响力 

  传承发展世遗文化 

  加快永春苦寨坑窑、德化窑等国家遗址公园建设。

  全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提升“宋元中国·海丝泉州”的城市辨识度。

  落实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实施“非遗进古城”行动。

  打造千亿旅游产业 

  做强全域旅游,加快建设一批海丝文化主题街区及工业旅游、乡村旅游等精品线路。

  完善“吃住行购娱”服务配套,建好“一部手机游泉州”数字化平台,实施百家酒店建设计划。

  启动海丝主题演艺综合体,精益求精打造“遇见泉州”文旅演艺产品,全力打造全国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

  实施“万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 

  新增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延时服务。

  办好海丝泉州戏剧周,扩大闽南“戏窝子”品牌影响力。

  关键词五 绿色发展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开展市级以上重大绿色节能改造60项,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项目20个。

  深化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装配式装修试点,新建建筑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53%以上,新建绿色建筑占比达96%以上。

  全面推进“美丽泉州”建设 

  实施大气精准治理减排项目100个。

  实施清新流域项目30公里、水与海洋生态环境治理项目100个。

  建设全域森林城市 

  完成植树造林8万亩,推进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

  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不断巩固互花米草治理效果,扎实开展矿山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关键词六 品质生活 

  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 

  培育10个以上“泉用工”特色劳务品牌,全面推广零工市场标准化建设,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技能培训4万人次。

  推进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集中监护服务工作,实现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全覆盖。

  加强儿童孤独症等筛查干预服务。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 

  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2.5万个,培育初中教育综合改革“新优校”45所。

  支持华侨大学建设省“双一流”高校,泉州师范学院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黎明职业大学、泉州医高专争创本科层次院校。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全市新增卫技人员2000名、床位2000张,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达4个。

  开工建设福建医科大学泉州湾研究生科创实践基地和附属二院台商投资区院区,提升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水平,抓好上海九院泉州一院医疗技术协作中心、海丝中医药中心等项目。

  关键词七 平安泉州 

  建强国有企业抢险救灾队伍和各类专业应急救援力量。

  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社会治理中心)实体化规范化运作全覆盖。

  出台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标准,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评价办法。

  庄重承诺 

  努力以政府的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把更多财力用于推动发展、改善民生、基层“三保”,以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企业的“稳日子”、群众的“好日子”。

  展望今年,绘就新蓝图 

  争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

  抓好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建设

  常态化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建设

  加快中心市区创建省级垃圾分类示范区

  努力成为全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城市范例

  加快建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

  全面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

  持续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儿童友好城市

  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扎实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

  (本版文字:融媒体记者蔡紫旻)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