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泉州: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文明建设 让文明融入城市肌理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12-29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文明城市的建设,既要谋当下,又要求长远;既要顾大局,又要拘小节。多年来,泉州持续把文明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各个方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机制化、常态化。

路边的共享电动车大多有序停放

  涵养文明

  精神文明教育先行

  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工作试点市,泉州从2018年起组织开展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三年行动,出台《关于规范党员和公职人员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规定》,同时将移风易俗的内容标准量化细化纳入村规民约,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几年来,村民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神事不办,把节约下来的礼俗开支用来捐赠扶贫济困、敬老助老、奖教兴学等,金额达5.3亿元。

  移风易俗的成效,只是泉州精神文明教育成果的一方面。多年来精神文明教育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宣传精神文明知识、健康教育知识、科普知识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教育市民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的健康生活方式,强化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

  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市还持续开展公益宣传行动、文明示范行动、志愿服务行动、文明实践行动、典型选树行动、“好婆媳、好妯娌、好邻居”事迹宣传活动,举办精神文明教育系列讲座,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建设现代化泉州凝聚精神力量。

  广泛动员和引导全市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精神文明教育,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协作互助的优良传统,倡导友善关爱,彰显爱心善意,在一场场“文明健康 有你有我”“文明餐桌 公筷公勺”“烟头不落地 泉州更美丽”专项志愿行动中,传播社会新风,传递城市温度。特别是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探索百姓“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打造理论宣讲、便民生活、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等平台,推动精神文明教育做到“最后一公里”。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泉州探索制定公民文明行为促进方面的法律制度,持续引导和促进文明行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泉州市文明行为促进办法》于9月28日实施,倡导文明交谈、文明上网、文明出行、文明邻里、文明经营、文明就医、文明旅游、文明用餐、移风易俗等行为,对公共场所、公共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等领域的基本行为进行规范。《泉州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将报请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拟于明年元旦起落地实施,对大到建筑容貌、道路设施、建筑垃圾、公共厕所、景观照明,小到一条宠物犬、街边“牛皮癣”、生活垃圾、噪声油烟的市容和环境卫生行为,都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

晋江新塘后洋社区开展环境整治,街巷环境大变样。 

  自我超越

  创城工作常态长效

  为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常态长效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泉州立足本市创城工作实际,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落实常态化考评机制。

  从城市,到农村,建立城乡综合考评机制,广泛开展城区市容环境卫生、市政公用设施、农村人居环境、专项治理“四项考评”。每个月,泉州市城乡环境卫生考评情况成绩都会在《泉州晚报》公布,环境卫生工作到不到位一目了然。同时,通过24小时114热线、“泉州考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邀请市民“有奖举报”卫生死角、路灯不亮、污水溢流、井盖破损、路面破损、路面掏空等薄弱点。

  坚持创在平时、建在常态,把创建测评指标转化为常态化工作目标,把测评方法转变为常态化管理办法。

  建立“数字城管”平台,制定了“110”联动服务热线工作制度和办理考核办法,在中心市区建立24小时接处制度,强化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落实。今年以来,泉州市“数字城管”平台受理案件包括道路破损、井盖破损、绿化及附属设施破损、垃圾处理、占道经营、共享单车乱停放等问题。

  常态的背后,是工作机制的支撑。泉州出台《泉州市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机制化常态化的实施意见》和中心城区交通秩序管理、卫生保洁、集贸市场常态化管理、占道经营管理4个配套规则,建立周巡查、月测评、综合性模拟测评、市民文明巡访团巡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暗访督查、约谈督促、定期会商、通报等9项工作机制,使得文明城市创建成为工作常态。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进入“无卡就医”新时代。黄志轩、刘达莎 供图

  着眼民生

  直面短板创新前行

  把创城的过程变成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过程,让老百姓参与受益、可感可知,泉州一直在努力。

  专项整治老旧社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等问题,实施中心市区防洪排涝整治建设、城区集贸市场提升改造、医院“暖心服务”行动、审批窗口规范化服务……近年来泉州“XIN”行动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品位。

  与此同时,关注群众出行便利,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开通社区巴士、建设泉州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加密公交线路和延长服务时间,为市民提供文明、健康、低碳的出行新方式。

  随着文明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泉州陆续推出创新举措修补短板。如,今年推行“路长制”管理新模式,从主次干道到背街支路,均设置责任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行全覆盖,确保道路管理无盲区、责任无空白、治理无漏洞。

  完善便民服务点基础设施,建立日常卫生保洁机制,健全节点守点、动态巡查和错时执勤制度,引导流动摊贩入市进场。同时,运用数字城管平台,加强考评考核,建立日常评价和强制退市制度,督促流动摊点有序经营。

  整治车辆无序停放问题,对共享单车企业加强约谈督办,实行市场退出机制,督促车企对核定的1500辆共享电动车进行上牌;对主次干道和支路、背街小巷非机动车停车泊位进行施划,引导车企设置电子围栏,规范定点停车。

  完善“门前三包”工作责任制,建立“门前三包”部门、街道、社区三级“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组建“门前三包”文明劝导队,每周对所负责的点位进行至少1次全覆盖劝导;实行挂牌督办制度,根据考评结果,颁发红牌“门前三包优秀单位”和黑牌“门前三包整改单位”予以奖惩。

  不等不靠的新机制新举措,有力推动了城市精细化、规范化管理,有效改善了薄弱环节,提升城市颜值、治理水平。

  文明的涵养、制度的建设、法制的完善,正在把文明的倡导与管理一点一滴地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一天天地与泉州城市肌理融为一体,让创建成果不断惠民利民便民。(泉州文明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