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明传播 > 正文
泉州市申遗成功两周年暨“福船故里·海丝扬帆”福船文化节盛大启幕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3-07-25 责任编辑:林 杰

 “5、4、3、2、1……福船文化节正式启动!”7月24日晚,泉港区锦绣广场华灯璀璨,人头攒动,许多市民全家出动,共同参加泉港区“福船故里·海丝扬帆”福船文化节启动仪式。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18周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两周年,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旅局、泉港区委、泉港区人民政府、泉州晚报社联合在福船故里泉港区举办福船文化节,开展一系列活动弘扬福船文化。

  作为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力船舶,曾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繁盛作出突出贡献的福船,正以一种全新姿态重回世人视野,面向世界传递勇毅和进取精神,歌颂和平和友谊。

  现场 情景歌舞、烟花秀、无人机秀精彩绽放 

  “轰”一声,随着绚丽烟花从舞台后方冲上夜空,锦绣广场上的人们异口同声欢呼起来。昨夜,在泉港区锦绣湖畔,一场盛大的璀璨烟花秀揭开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18周年、泉州市申遗成功两周年暨“福船故里·海丝扬帆”福船文化节启动仪式的序幕。

  紧接着,“纪念郑和下西洋618周年”字样在舞台右侧亮起,大型无人机群表演再次吸引了群众的目光。400多架无人机在空中组成了“福船故里 海丝扬帆”“福船文化节”“山海泉港 常来长寿”“中国长寿之乡泉港”“笔架山”“玉笏朝天”“山腰盐场”“黄素石楼”等泉港城市名片和特色景点的字样或图案,让在场观众啧啧称赞。“你知道郑和是谁吗?”“他是中国古代的一位航海家。”“你看,他旁边的船是我们泉港造的福船。”一位老爷爷边欣赏无人机群表演,边向自己的孙子介绍泉港的福船文化。

  约9分钟的烟花秀、3分多钟的无人机表演吸引观众纷纷拿起手机录像、发朋友圈分享,一时间广场上成为“福船文化节”传播集中地。

  作为文化节的重磅节目,《船承千年》大型情景歌舞表演开始了!舞台上“嗬——嗨力来呀——荷啊!”响亮的号子声响起,10余名演员装扮的“拔手”手握麻绳,共同发力,将一艘泉港“福船”慢慢“拔”向舞台中央。演员们用精湛的表演,复刻古老的福船“拔落令”下水仪式,令人仿佛时空穿越。

  紧接着上演的情景歌舞《造船歌》,再现古老的船坞,由LED动画复刻福船造船过程,将舞台打造成一个恢弘壮丽的“船工厂”。演员们用舞蹈讴歌泉港蓬勃发展的造船技艺以及工匠精神。节目中,泉港圭峰造船习俗中的“安龙骨”(树令)、“安龙目”、“钉头根”、“拔落令”(船下水)这四道最受渔航船民重视的俗成工序通过艺术化的演绎一一展现,无不让人沉浸在千年“福船”传统技艺的魅力中。

  “节目参演的演员有60多位,为了让节目呈现出最好的效果,仅故事脚本的修改就历经一个多月。”泉州市闽南歌舞传承中心的节目主创人员介绍,此次演出以“现代学者”的身份进行讲述。通过讲述者的引领,观众被带入一个精心设计的情景戏剧表演中,从而将各个节目有机串联起来。整场演出融入了泉港北管、泉港打正鼓、渔网制作技艺展示等独具泉港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情景表演《福传千年》《造船歌》《远洋传福》《盼归》《过番渡洋》《守望》《在路上》《我们拥有未来》轮番上演,层层推进。通过舞蹈、朗诵、音乐等,演员们演绎出福船助力打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贸通道、无数华侨乘坐着一艘艘“福船”踏上了渡洋旅程的追梦之志、家乡亲人深情守望和等待以及新时代下泉港各行各业青年自觉担当,在不同领域开拓创新,助力福船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芒等情景,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情感和故事的张力。

  观众庄先生和家人一起看得津津有味:“这场沉浸式演出结合话剧、音乐剧、舞剧,用创新形式讲述了泉港福船历史和现在,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福船文化,增强了对家乡的文化自豪。”

  泉港区“福船故里·海丝扬帆”福船文化节持续一周,接下来还将在泉港区锦绣广场举办“曲韵泉港”戏曲展演、“舞动全城”舞蹈展演、“声动泉港”演唱会等一系列活动。

  溯源 船“承”近千年 “福”文化绵长 

  福船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流载体。其中,以“水密隔舱”制造技艺及圭峰黄氏造船世家独具匠心的“十二生肖”人性化构件所造出的“黑坡五枪堰”船型在古代航海史上最为耀眼。

  长期研究圭峰文化的刘宗训老师在一份调研报告中,详细介绍了福船故里源远流长的造船史。据泉港峰尾镇《黄氏族谱》记载,明代峰尾黄姓全族习造船工艺者甚众,执斧者有99人之多。洪武年间,黄氏入闽并在今泉港区峰尾镇繁衍生息,一同带来了福船独特先进的制造工艺。

  明代(公元1405年),闻名中外的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航海活动所用的六十二条大船,由长乐塘屿人黄参任船队“忠武尉”,他力荐黄氏造船世家参加大规模的造船工程,统管船艺设计、工程规划、材料统筹、监匠训导,福建成为重要补给站。顺治十三年,“黄都公”为首的黄氏造船工匠又为郑成功东征台湾、施琅将军收复台湾建造战船,功劳显著,船艺载誉班门,驰名海内外。随后,黄氏后裔黄兴金更是在浙江温州等地开办“顺兴”船业,驰名闽浙。

  福船能在宋元时期成为航海的主力船舶,很大一部分原因出自它的水密隔舱结构。 据悉,早在唐朝天宝年间就有关于水密隔舱的记载。根据出土的宋代货船与文献,证明了最迟于宋代,泉州造船的水密隔舱技术已经极为完善并被普遍采用。13世纪末,水密隔舱经由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之手在西方露面,此技术在1795年被英国海军所使用。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术对世界航海史的重大贡献可见一斑。现今,这项技术仍是船只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

  泉州市、泉港区政府重视保护与传承水密隔舱技艺,充分调动民间资源与文化的力量,发展古船模专业制作产业,打造“福船”文化品牌,以进一步开展文化保护工作。2008年,水密隔舱技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 持续挖掘弘扬 开启以文兴城探索 

  海洋潮正劲,福船启新航。为进一步弘扬福船文化,使泉港人民勇往直前、追求美好的精神在新时代里创造新的价值,以举办本次“福船故里·海丝扬帆”福船文化节为契机,泉港区开启了以文兴旅、以文兴城的探索。

  首发个性化邮票,方寸之间展现“福”文化。在昨晚的福船文化节启动仪式上,泉港区委宣传部、中国邮政泉港分公司正式发行《福传泉港 寿乡福地》个性化邮票,在方寸之间展示泉港水密隔舱福船独特的“十二生肖”亮点,以“福”字融合泉港特色人文景观,展现中国长寿之乡的独特风貌。本套个性化邮票由中国集邮有限公司设计编审部原创设计主管、邮票设计师郭志义和北京邮票厂编辑设计部邮票雕刻师、工艺美术师杨志英两位国家邮票设计师共同设计。其中,《福传泉港》个性化邮票以古代泉港海图作为底图,描绘泉港悠久的历史画卷,设计师杨志英以雕刻版手绘形式绘制泉港福船扬帆出海的画面,《寿乡福地》个性化邮票将泉港各具特色的山水风光、人文特色徐徐呈现,共同组成“福”字,阐述了泉港“绿水青山、长寿之乡”的风土人情和重亲孝悌的历史传承。

  编撰启动两本书籍,集中展现“长寿之乡”风土人情。助力打响“福船文化”“海洋文化”“长寿之乡”等品牌,在福船文化节启动仪式上,与会领导还共同宣布《福建乡土》泉港专刊书籍、《福寿泉港——人文历史厚重的海港新城》书籍编撰工作启动。《福建乡土》——泉港专刊,将通过跨部门合作,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泉港历史沿革、非遗项目、名胜古迹、历史人物、民俗风情、传统曲艺、历史人文、华侨商帮的前世今生。《福寿泉港——人文历史厚重的海港新城》一书,将组织《湖南文学》《大众日报》《羊城晚报》《福建文学》《台港文学选刊》等省内外名家共同编撰,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泉港历史沿革、非遗项目、传统曲艺、历史人文、海港雄风的前世今生。

  开通“泉港—湄洲岛”海上旅游客运航线,发展泉港区全域旅游,持续擦亮福船文化。为呼应“水上看泉州”“海上看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福往福来”海上旅游项目(泉港—湄洲岛客运航线)7月底有望开通。依托航线,该区将北上链接平潭岛航线,南下崇武古城,并加强与周边地区客源地市场的链接,持续开展文化、旅游、市场等领域合作,打造闽南地区前往湄洲岛妈祖朝拜水上运输集中出发地和游玩地,并以发展泉港全域旅游为目标,着力补齐“食、宿、行、游、娱、购”旅游全产业链,持续擦亮福船文化。

  泉港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福船文化”等优秀本土文化,该区将发扬千年“海丝”精神,不断放大海洋资源优势,做足“海”文章,迸发“海旅文产”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更好地建设海洋强区。(泉州晚报记者陈淑华 陈凌鹭 林书修 林劲峰 郭荣鑫 施晓亮 廖榕 除署名外)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