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首页 > 文明传播 > 正文
泉州:强化示范带动 “分”出绿色新生活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1-01-19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强化示范带动 “分”出绿色新生活

  ——聚焦我市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工作

我市各地各部门利用各种载体,加大宣传方式,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图为中心市区海星小区门口的宣传板。 (陈淑华 摄)

  日本从1980年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用了27年,形成全民参与氛围;德国把垃圾分类当作一项系统工程,约40年才见效果;在瑞典,实现“人们自觉地保护环境、科学合理地处理各种生活垃圾”,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屡见报端的发达国家垃圾分类经验,无不表明着垃圾分类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在1月16日开幕的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的垃圾分类工作目标:“深入开展垃圾分类,中心市区、县(市)政府所在街道(镇)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从以住宅小区、社区、公共机构为试点单位,到实施以区域为单位的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工作,体现了我市自加压力、持之以恒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工作的决心。

  如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建国教授所说,垃圾分类如同一个木桶,“法制是它的底座,目前还不牢固;政府推动、资金保障、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虽是长板,但全民参与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后者直接影响到垃圾分类的效率和效果”。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垃圾分类真正成为城市文明新时尚、绿色生活新风尚。

丰泽第四中心幼儿园通过图片识别、游戏认知和社会实践等引导幼儿垃圾分类。图为老师和家长组织幼儿到泉州滨海公园捡拾垃圾,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吴纾恬 摄) 

  参与者: 实践垃圾分类 生活越变越好

  2017年1月,《关于加快全市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议案》成为泉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的两大议案决议之一。当年参与提出议案的多名市人大代表认为,垃圾处置已成为继交通拥堵之后城市管理的又一难题。按照我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增长速度,如果没有新的行动举措,几年之后,泉州现有的垃圾处理厂、填埋场将“爆仓”。

  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工作启动以来,为增强人们对垃圾分类重要性和必然性的了解,市垃分办建立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生活垃圾分类培训体系,要求各县(市、区)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培训,各街道(镇)、社区(行政村)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培训,小区每月至少组织1次培训。鼓励各地统筹利用环卫设施、公园绿地、环保驿站、科技馆、展览馆、图书馆、社区志愿服务站、义工站等资源,建设一批垃圾分类教育培训基地。目前,丰泽区丰泽社区创建了全市首个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以“认知+沉浸+体验”的方式引导大家领悟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安溪县凤城镇蓝湖社区居委会借助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垃圾分类宣教;南安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配套建设了餐厨垃圾宣教中心,对餐厨垃圾知识进行普及。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分类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我市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热情较高。

  在市行政中心交通科研楼A幢,负责垃圾分类前端督促、检查工作的通港物业保洁部经理黄淑清以身作则,分类投好每一样垃圾。“刚开始挺痛苦的,几乎每产生一个垃圾,都会下意识想下‘这是什么垃圾’,然后再投放。”她坦言。为减少厨余垃圾的产生,在单位食堂用餐的她养成了每餐只吃两个菜的习惯。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习惯慢慢养成。黄淑清还把分类做法带到家里,引导爱人、小孩一起参与。去年金秋,小孩考上上海一所高校,随录取通知书寄来的是一份上海市强制垃圾分类的宣传材料。“幸好家里已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否则到了上海,小孩可能会不适应。”黄淑清笑道。

  日常生活中,家家户户基本会产生果皮、菜叶等垃圾。“自己动手,把不要的果蔬加上红糖制作成酵素,既实现垃圾减量,又可以做花肥等,很有意思的!”2018年起,在推行垃圾分类的大环境下,市区圣湖小区、丰泽新村、伍堡社区等许多小区居民掀起了制作酵素的热潮。这股风也刮到市区东湖街道东凤社区建德花园庄玲玲阿姨家。在她家,露台上满满都是花,五颜六色,十分养眼。角落里有六个蓝色大桶,里面装着她自制的酵素。“大概2019年年底,我跟圣湖社区老年协会的老朋友贺碧华、谢丽红学习做酵素,浇花后发现花开得特别茂盛。有些之前一直没有开花的,浇了酵素后也开花了。”庄阿姨透露,以前每年都要买好几千元的花肥和花药,自从用了酵素,去年一整年没买过花肥。

市区东凤社区庄玲玲阿姨变废为宝,制作酵素,用酵素浇花。(林劲峰 摄) 

  志愿者: 老人入户动员 居民参与率高

  在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工作推动中,我市各地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热心市民的志愿力量,带头分类投放、做好业务宣讲、主动参与督导,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如今已经有90栋、801户家庭参与厨余垃圾投放。”丰泽社区老年协会副会长、秘书长林红娇说。丰泽社区的丰泽新村是泉州首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2019年1月份,丰泽社区居委会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杨婷婷决定以厨余垃圾就地消化处理为契机,助推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为做好这项工作,她发动社区老年协会带头参加、合力推动。老年协会毫不犹豫接下这个任务,协会全体会员被分成36个小组,挨家挨户地去所负责的楼栋发宣传单。

  在入户宣传的同时,协会会员们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如丰泽新村40栋的吴荣泉、7栋的唐行意都是80多岁的高龄,但不论刮风下雨,每天坚持带头投放厨余垃圾。林红娇本人带动整个家庭参与,一天不落,“有时候我出差或者旅游,会交代老伴或者儿子儿媳、孙女去投放。”

  2019年,因小型厨余垃圾设备运作不规范,导致机器运作时味道外溢,居民们纷纷在小区业主群里吐槽,进而对老年协会的宣传行为表达了不同看法。“那段时间压力真的特别大!好在后来在厂家的指导下,工作人员渐渐掌握了操作规律,同时对机器的发动机进行了更新,居民的埋怨才慢慢消失了。”丰泽社区老年协会会长蔡金宝说。

  在丰泽社区老年协会与丰泽社区居委会的共同努力下,丰泽新村参与厨余垃圾投放的居民越来越多。两年多来,丰泽社区及时组织了七次表彰,对积极参与、排名靠前的居民、楼栋进行表彰,进一步激励了居民的分类积极性。

  市垃分办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以现有的行业志愿者队伍为基础,招募部分党员、干部、学生、居民为补充,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网络。开展“美丽新福建·青春在行动”等一系列志愿活动,引导更多志愿者参与垃圾分类。

丰泽区丰泽街道丰泽社区老年协会会员签订《丰泽社区老年协会参与易腐垃圾终端处理集体承诺书》 (丰泽社区 供图) 

我市编印了富有泉州特色的生活垃圾分类教材,作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教育引导的读本。图为鲤城实小金山校区的学生在学习读本。(鲤城实小 供图) 

  学校: 持续引导推动“小手拉大手”

  “在瑞典,政府对国民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从儿童时期就开始了。”市垃分办相关负责人说。各地实践经验表明,把垃圾分类概念引入学校,教育孩子们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再由孩子们回家告诉大人的“小手拉大手”方式行之有效。聚焦学校教育,我市逐步推动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规律,市教育局和市城管局联合编印富有泉州特色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版本的生活垃圾分类教材22.5万册,并分发至中心市区各公办学校。

  在我市,许多学校将垃圾分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等载体和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绘画比赛等活动,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不少学校还将垃圾分类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生活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

  鲤城实小金山校区老师陈碧清介绍,自2018年被定为鲤城区垃圾分类试点后,他们即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垃圾分类意识。此外,还举办“小小环保人”酵素制作职业体验活动、“我是小厨师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户外野炊活动、“和鲤分类”社区红领巾垃圾分类夏令营活动、“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作品展等主题活动。学生们不仅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还经常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品,把它们改造成精美的艺术品。垃圾分类的好习惯被不少孩子带入家庭中,“不少家长反馈孩子在家里也能坚持垃圾分类,还会督促家长也要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听到家长们的反馈,陈碧清很高兴,认为初步达到了预期的教育带动目的。

市民在丰泽新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科普体验馆参观体验(丰泽社区 供图) 

小学生利用废弃物品制作的作品 (林劲峰 摄) 

  代表委员: 加大力度将分类工作进行到底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认为,垃圾分类处理利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方的持续努力。

  “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十分重视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工作,经过这几年的推动,这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年市政府都会把垃圾分类相关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实施垃圾分类的范围越来越广,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环城工委主任王卫红说。他认为,下一步,应继续推动完善前端投放、中端收运、终端处理体系建设,提高市民们的知晓率、支持率和参与率。今年是《关于加快全市垃圾分类处理利用的决议》推动的最后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加大监督力度,计划于今年8月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决议执行情况的报告,12月份开展满意度测评。

  市人大代表林荣祥认为,垃圾分类处理是专业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应注重规划工作,即先定位再对标。建议参照先进城市经验,结合本土实际,聘请专业机构对我市垃圾处理产业进行调查、评估、规划,梳理出各种生活垃圾处理的上下游关联度,挖掘垃圾处理产业潜力,形成产业链招商项目,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如此一来,才能更好地实现垃圾处理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赢。”他还认为,在垃圾前端收集环节,要加大投入,做好专财(财力保障)、专人(人才保障)、专制(制度保障),方能长效运行。

  市政协委员杨祖亮认为,我市已建成南安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厂,还有多地餐厨垃圾处理设施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中。随着后端处理设施能力的提升,应尽快配套出台餐厨垃圾管理和处理的具体细则,全过程监督管理餐厨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对家庭小型厨余垃圾,建议加大引导力度,以小区、社区、机关企事业为单位建设小型厨余垃圾就地处置点,实施就地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提议,应下力气培养下一代人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与意识,以学校教育拉动家长行为变化,促进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减量行动,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推动整个社会”的良性变化。

  “在上海、深圳等一线大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后,生活环境越来越干净、整洁,成效明显。当前,垃圾分类处理利用工作已在我市推开,建议扩大到农村地区。”市政协委员黄世清提出,应把垃圾分类工作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推广垃圾干湿分离,让我市广大农村也形成垃圾分类的新风尚。(泉州晚报 陈淑华 吴志明 陈冰影 郭贵平)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