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父亲辛苦养育七子女 身正为人传下好家风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4-01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定格在老照片里 (杨安东 供图)

  “父亲一生光明磊落,教育我们待人、交友、行事、育子要诚信为本,善良忠厚。”台商投资区洛阳镇文化活动中心站长、闽南童谣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安东老师回忆道,时光荏苒,父亲杨祖琛虽已离开他们20多年,至今尤觉音容宛在。杨老师说,父亲家教有方,贫困年代借钱供七子女读书,教导大家身正为人。他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为家乡发展勤劳奔波。

  家教有方 借钱也要供子女读书

  杨老师的父亲杨祖琛1922年出生在台商投资区洛阳镇屿头村一个书香门第的华侨世家,从小受到家训家规的教养。青少年时期先后就读于家乡小学、惠安侨光中学和泉州培元高中。

  杨祖琛13岁丧母、19岁没父,生活环境迫使他刚强自立。父母育有五男二女,杨老师是老三,家中人丁众多,早年缺吃少穿。但父亲历尽千辛万苦,让子女上学,教导做人。

  闽南俗语说:“落囝坑,多子饿死父”。为了养儿,父亲节衣缩食,饮粥配盐,克勤克俭。在那艰难岁月,用米糠加南瓜做成金瓜粿来给子女过节。为改善伙食,父亲学会养猪。邻居送一粒熟鸡蛋,父亲用线分成7份分给子女。难得宰只鸡、鸭,父亲舍不得饮一口汤,尽分给子女。

  尽管出差在外,父亲从无私自进饭店吃过一碗便饭、面汤。为了省车费,父亲经常从洛阳骑自行车到惠安县城上班。为了多赚点收入,父亲经常请缨要求值班、加班。

  父亲教导儿女要勤劳,多劳作。杨老师孩提时代,为解食不果腹状况,兄妹们帮着父母下田种地、下海抓鱼摸螃蟹,卖冰棍,摆地摊出租小人书,做短工学手艺……“感恩困苦的童年时代,磨炼了兄妹们的生存毅力。”

  “父亲刚工作时工资才38元,常要借钱给我们读书。”杨老师说,母亲年轻时是小学老师,父亲也尊师重教,虽然儿女多,生活负担重,他也坚持供孩子读书,盼有朝一日学有所成。

  爱国爱乡 为家乡通电侨胞联谊做贡献

  杨老师说,父亲青年学生时代受进步思潮影响,萌生爱国情怀。1953年,他为解决洛阳镇缺电难题,不辞劳苦,在洛阳江畔勘察地形和潮水涨落规律水位,规划设计在海尾建立潮力发电站和电厂。父亲以创新的胆略,求实的作风,攻下潮力发电种种技术难关,并组织侨属侨眷集资,发动工商界投股,办起电厂。

  当潮力发电成功时,洛阳群众欢呼雀跃。当时的电厂,白天加工农产品,夜晚供居民照明,使洛阳成为最早通电的乡镇,也成为当时利用水力发电的先进典型。父亲为工业和电力事业的发展用心工作,多次被评为积极分子和先进工作者。

  父亲退休后,身为侨属,乐当“三胞”红娘,为侨乡的公益事业,为海峡两岸的同胞联络沟通牵线搭桥,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艺术传家 每年定“纪念日”阖家团聚缅怀

  如今,杨老师家族已是四代同堂,95岁的老母亲依然耳聪目明,打牌都不输年轻人,这也得益于儿孙孝敬有加,家庭和谐。

  杨老师回忆,八年抗战期间,父亲结识了母亲王超英,母亲曾是人民音乐家吴文季先生的学生。热恋中,父亲鼓励、支持当时被称为洛阳古镇金嗓子的母亲,在洛阳街挥泪演唱《流亡三部曲》《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激励洛阳一带民众抗日救国热情。

  父母热爱音乐,父亲擅长吹口琴等乐器给年幼儿女们欣赏,母亲在一旁唱歌,一家人温馨和谐。在音乐的熏陶下成长,兄妹们也萌生对艺术的热爱,长大后多成为文艺工作者,家族成为洛阳镇有名的文艺家庭。

  “每年,无论大家身处何处,都会相聚一起,追忆先父。”杨老师说,父亲尊崇廉正做人的家训,教导子孙后辈诚实友善,这是父亲留下的最大财富。

(东南早报记者 许奕梅)

  敬爱的父亲:

  父亲,您离开我们已经25年。

  您一生礼貌谦恭、尊贤敬老、热情待人、洁身自爱。您晚年时,经常听到同乡人尊称您为“德高望重的琛老”,尽显您在世时深具众望。

  在您的严格要求下,我们兄弟姐妹循规蹈矩,靠自己的打拼努力,找到生活出路,如今事业家庭圆满。

  时至今日,兄弟姐妹们一直牢记您的遗嘱:明礼诚信、和善为人、孝顺母亲、团结和睦。

  母亲曾两次经历病魔折磨,但有祖先庇护,有您的庇佑,加上母亲坚强的毅力、兄弟姐妹们的协力,而今母亲痊愈康健。

  敬爱的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长子杨荣东携众弟妹

  2020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