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身边好人 > 正文
泉州南安:出资造桥修路 “光前精神”助推梅山发展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8-10-16 责任编辑:黎灵寿 程兴华

  南安:出资造桥修路 “光前精神”助推梅山发展

  □纪念李光前诞辰125周年

  造桥修路 “光前精神”助推梅山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李光前先生出资捐建芙蓉桥,后由政府改建拓宽。

  芙蓉桥畔,熙熙攘攘,来往行人、车辆络绎不绝。上世纪50年代,李光前捐建芙蓉桥,为两岸村民通行搭起便道。“没有李光前在梅山的贡献,就不会有梅山镇的现在。”在梅山,提起李光前,人们大多这样认为。

  捐建芙蓉桥 方便两岸村民通行

  在李光前故居纪念馆内,一张张图片述说着李光前的生平事迹、捐助家乡发展、投身公益事业的伟大壮举。

  “这些都是李光前捐资兴建的。”纪念馆管理员老林告诉记者。其中,一张照片上写着“50年代李光前先生捐建,后经国家扩建的省道307线芙蓉桥”。“作为当时梅山镇村民们的一个主要通行方式,芙蓉桥发挥了重要作用,便利了两岸村民来往交流。”

  对芙蓉桥的最初建设,梅山镇竞丰村百岁老人黄爽娟记忆深刻。“在芙蓉桥建设之前,两岸村民来往主要靠渡船。”黄爽娟老人说,船是木制的篷船,共有两艘,七八米长,船头、船尾上都可以站人。在溪上摆渡时,若是芙蓉乡村民搭渡,那是不收钱的,若是外人来,则要缴交一定的费用。

  “小时候我最喜欢坐船去新兰村走亲戚,或者去芸美街买东西。”黄爽娟77岁的儿子李良辉说,在当年,渡船是两岸百姓一种比较常见的生活方式,逢年过节、亲友来往、普度宴请,互通有无,这些都必须通过渡船才能实现。一旦遇上村民娶亲的时候,平静的河面总是比平常热闹。

  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因水急凶险,村民们涉水过河时有发生险情。李光前获悉后,便出资捐建芙蓉桥。当时10余岁的李良辉每天早上都要拿上一箩筐母亲做好的炸粿,来到溪边,将炸粿售卖给建筑芙蓉桥的工人、村民。

  “一个炸粿2个铜钱,在筑桥休息之余,工人们会来买点填下肚子。”李良辉说,就这样,卖炸粿的日子里他也看着芙蓉桥从雏形变为现实。“当时的芙蓉桥很高,呈拱形。”对于通桥的盛况,李良辉记不太清了,但他记得,那时的村民来往芙蓉桥时,笑意连连。

  博爱精神 造福社会

  李光前以其学贯中西、才华出众的个人魅力,锐意进取,建立了庞大的李氏企业王国,赢得了个人事业的巨大成功。他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毕生热心社会公益慈善事业。1930年创业伊始,他便以其父亲之名创立“李国专基金”,用当时自己微薄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各种公益事业。

  1952年,李光前捐出南益集团公司的部分资金,创立新加坡“李氏基金”作为资助文教慈善事业的永久性基金。1956年,他在香港设立“李氏基金有限公司”。1960年,李氏基金“一分为二”,分别在新、马两地设立。1964年,李光前将其名下在南益公司的全部股权(即占南益公司总资本的48%)捐献给“李氏基金”。从此,“李氏基金”成了南益集团的最大股东,每年所得的投资股息全部用于永久性的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作为全球性的著名慈善机构,“李氏基金”不分种族、信仰和地域,只要符合“李氏基金”创立之宗旨,不论学校、医院、孤儿院、安老院和残障人士福利收容所之捐助,还是救灾恤难之义举,李氏基金无不竭力以赴。

  作为爱国侨领,李光前因胸怀仁心,人格高尚,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尊敬与爱戴,被新马社会推崇为“华人中的第一人”。

  芙蓉桥的建设改建只是李光前及其家族支持家乡建设、造福桑梓的一个缩影。80年来,李光前先生及其哲嗣李成义、李成智、李成伟先生昆仲的持续资助,梅山镇发展快速、物阜民丰。如今的梅山,早已不是穷乡僻壤,而是南安市首个教育强镇、全国双拥工作发源地、全国双拥模范镇,连续十一届被评为省级文明镇。如今的梅山,有着浓厚的人文氛围,各项经济产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如今,梅山镇正在朝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北部核心乡镇、南安次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海丝商报记者 庄晓丽 黄俊涛 李想 文/图)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