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身边好人 > 正文
泉州南安:潘家三代人悬壶济世 义诊六十年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17-06-20 责任编辑:黎灵寿 程兴华

潘明继年轻时的照片

潘敬新(左)和儿子潘宏达

明英家训

  名家档案

  潘明继,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成果评审鉴定专家、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福州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潘敬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内科及血液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待人以诚,处世以德;作业以精,求索以勤;奉献为本,服务为尚;礼仪为尊,和谐为贵。”在记者面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潘敬新一丝不苟地诵读出他早已烂熟于心的32个字。这是30多年前,由叔叔潘明继定下的“明英家训”。多年来,这32个字成为这个医学世家为人处事的准则规范,指导了一代又一代潘家子孙,坚定地踏上行医济世的道路,为病患解除疾病与痛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光明与希望……

  悬壶济世 义诊六十年

  1931年,潘明继出生于泉州南安乐峰镇湖内村,曾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传统医学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福州市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1958年,他与同为医生、从事中医针灸治疗的施增英结为伉俪。举办婚礼的时候,潘明继带着夫人施增英回到家乡农村。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尤其是在农村地区,高水平的医生更是少之又少。这对新婚的医生的喜糖刚分完,家里便被村民们围得水泄不通。其中有不少人,更是慕名而来,特地前来寻医问药的。看到了这样的情形,潘明继很受触动,出于一名医生的社会责任感,他感觉自己应该为自己家乡的医疗事业做点什么。从那以后,每年春节期间,回到家乡为乡亲们免费义诊,成为潘家的家规。

  如今,这条家规已坚持了六十年。义诊的队伍,也已经从潘明继夫妻两人,扩大到包括其儿子、女儿、侄子、侄孙等在内的三十多人。1991年,潘明继被美国国际传记学会评为“国际36位突出贡献专家”之一,荣获“国际毕生学术成就金质塑像奖”,更是将所得的十万美元奖金,在老家建起了明英苑,作为义诊场所,大大改善了父老乡亲的义诊条件。

  医者仁心 为人民服务

  孟子曰:医者,仁术也。医生,锤炼的是医术,修养的则是仁心。对于潘明继来说,所谓的仁心,就是尽好医生的天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的言传身教,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孙后辈。

  潘敬新回忆,自己刚走上医生这条道路时,曾经问过叔叔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并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他问叔叔:“怎样才能当好一个临床医生?”叔叔告诉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父老乡亲服务。只有将此作为自己行医的宗旨,才能够拥有一种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会推动你为了解除病患的痛苦而去不断地进行努力的尝试、探索;这种驱动力同时会让你千方百计从病人的利益出发,为他们作出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今,作为福医大二院血液内科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的潘敬新,始终谨记当年叔叔的教诲,并将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和后辈。

  明英家训 薪火相传

  潘明继的儿子叫潘远志,女儿叫潘云苓。“远志”是一味安神中药,而“云苓”则是云南的茯苓。从子女的名字中,不难看出潘老对后辈所寄予的期望。后来,潘老的儿女和侄子,果然都当上了医生。而如今,潘家第三代,更是有六位医务工作者。

  “我对于医生这个行业的喜爱,完全来自于叔叔的影响。”潘敬新表示,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便考上了福州大学,却一心想学医。于是,在叔叔的指点下,他放弃了福州大学的录取,继续努力复习,并在第二年高考中,考上了福建医学院,自1983年本科毕业后,他每年春节都会回家乡参与义诊活动。

  不过,当自己的儿子潘宏达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作为父亲的潘敬新犹豫了。然而,常年以来的耳濡目染,早已让儿子深深迷上了医生这个职业。经过认真的考虑之后,潘宏达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进入了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后来,他又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医学部,成为硕博连读的临床型研究生。2016年荣获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并被北京医院录用,成为一名肿瘤外科临床医生,也是潘家义诊团第三代领军人物。

  “我觉得快乐来自于成就感,当看到一个危重病人被你治愈的那一刻,患者那种开心,那种幸福,让医生觉得特别的快乐和自豪。”潘宏达在接受央视的采访中这样说道。(东南早报记者 周湖健 文\图)

相关报道
中共泉州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泉州文明网版权所有
东南网 技术支持
京ICP备10031449号
投稿邮箱:qzwmw1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