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文明网 > 评论频道 > 文化科教
父爱如山,别压垮了老父亲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9-29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近日,一段某学生爸爸在家长会上号啕大哭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原来,这位爸爸因为工作太忙,经常无法及时回复家长群的消息,被老师善意提醒后,这位爸爸感到工作、生活都太难,由此在家长会上突然情绪失控:“天天加班,我不可能时时刻刻来盯着你们的那些东西。你们老是打电话给我,我不是不想接,而是开会没有时间接啊!”

  这位家长的无奈和无力,相信很多人感同身受。现在的这批家长,多数是“80后”“90后”,他们自己做孩子的时候,家长们连手机都未必有,可到如今他们自己做了家长,孩子的教育早已今时不同往日了:老师布置作业,不再孩子自己抄教室里的小黑板,而是家长每天得去家长群上抄回来,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再是一学期甚至一学年一次的家长会,而是时时刻刻都有可能一个微信聊天弹过来给家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群,就是一场天天都要关注、天天都要露脸的,永不落幕的“家长会”。

  家长群,说起来,本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红利”,是科技高度发达和进步的产物,本该带来的是更多的方便和快捷,拉近老师和家长间距离,提高教育效率才对,怎么反倒让家长崩溃而号啕大哭了呢?事实上,这位崩溃的家长,未必只是家长中的个例,被“家长群”所困扰着的家长,相信远远不止这么一位。事件发生后,视频底下无数的跟帖,对这位爸爸表示了理解——“他的崩溃,成年人都懂”。每天就生怕错过一条家长群消息被批评,下班得接孩子回家,孩子的作业得下载,下载完了得监督孩子做,孩子不懂得辅导,做完了还必须批改好了再拍照上报给老师,一套流程下来,比自己重读一遍小学还累。

  家长群的悲哀,或许并不是科技时代的悲哀,而是界线失守的悲哀,责任模糊的悲哀,分寸感丧失的悲哀。首当其冲的,是家长和老师“界线”的丧失。毋庸讳言,每个“爸爸”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自从“群”兴起以来,手机上的“工作群”“打卡群”“汇报群”,可能如雨后春笋般多出了不少,而这个时候,“家长群”简直成了又一个“工作群”再度加码,每天都有无穷无尽的任务包下达给家长,但凡孩子在学校顽皮淘气了,压力几乎“无时差”地传递到家长身上。个别家长硬着头皮赤膊上阵,承担了不少“老师”的角色和职责。毋庸讳言的是,个别老师主动转嫁了自身工作。

  另一方面,在“界线”的丧失中,老师的压力同样也不小。我们说,家长群如同一场永不落幕的“家长会”,而这场永不落幕的“家长会”上永不能停歇的主持,恰恰就是老师——但凡你去看看老师们的工作群,你就知道,每天各种转发、各种截图、各种上传下达,工作量着实并不小。家长回复有多晚,老师就得工作到多晚。管好一个家长群,本身就是费时费力的事。家长群一不小心变身“马屁群”“吹捧群”“聊天群”,老师同样一个头两个大。

  “界线”的丧失,本质上讲,或许就在于“起跑线”的模糊和消失。教育的本质并不是竞争,但现在许多人无疑把教育当成了一场田径赛。每个家长都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在想尽办法把起跑线往前挪——你家孩子按课标做题,我家孩子就超课标练习,你家孩子一周上两个补习班,我家孩子就一周上三个补习班。有位家长说,自己一年收入5万元,孩子一年各种班就交了4.8万元——还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或许孔子从来也没有想过,学而不歇、思而不歇,那又是怎样一种结果。

  焦虑,本是一种高等生物长久进化才获得的能力,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也。只是,别让教育焦虑填满孩子的童年和家长们的中年。父爱如山,本是人之常情,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是也,只是,别让“山”压垮了家长本身。(陈一彬)

更多>>原创时评
欢迎投稿:qzwmwp@163.com      制作:泉州文明网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