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福建泉州:难忘2019,他们让城市更温暖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1-09 责任编辑:黎灵寿 陈小妮

  生活常新,感动常在。回首2019年,我们欣喜地看到,文明之光愈加闪耀文都。越来越多的人用真诚和善良,用爱心和温暖,推动社会前进。他们中,有耄耋老者,也有学龄儿童;有英勇父子兵,也有暖心夫妻档;有共和国功臣,也有人民楷模;有党员,也有普通群众……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书写了不平凡的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迸发着坚强的力量。

  今天,我们满怀感动,重温他们的点滴,礼赞这些用美德和力量带给我们温暖、感动的人,跟随他们爱国、爱民、爱家的初心,继续前行。

  部分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老人合影

  陈华朋老人坚持阅报读书做笔记

  郭振冷老人坚持做好各类党员笔记

  新中国功臣 身份在变初心不变

  2019年国庆前夕,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旨在表彰为新中国的建立及繁荣昌盛鞠躬尽瘁的人民栋梁。泉州江南颐乐园在住的200多位老者中,就有8名老人获此纪念章。任凭岁月磨蚀,8名老人朴实纯粹的初心,滚烫依旧。

  鲤城公安分局93岁的离休老民警郭振冷,数十年为维护泉州的社会治安做出了诸多贡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开展,让郭老对党员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党员的身份没有退休一说,岗位可以退,党员的先进性绝不能倒退。”多年来,他坚持做好各类党员笔记,与妻子学习南音等,努力诠释着老有所为、老有所学的真谛。

  88岁的抗战老兵陈华朋是颐乐园“最老”的住户。陈老说,在这里生活的1673个日夜,他每天阅报读书,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简单而充实。翻看陈老的阅报笔记,“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国家的大小事都被他抄写其中。“回忆过往,再看今朝,我们的国家真的强大起来了。”

  老人们说,新中国走过70年风风雨雨,他们的岗位、身份一再改变,而始终不变的,是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群众的赤子之心。

  林时弁一生节俭,临终前却慷慨捐出全部积蓄。

  95岁老党员 临终不忘党的事业

  “我这辈子没有多少财产,这些钱帮我全部捐给党的事业。”10月23日,晋江市永和镇巴厝村95岁老党员林时弁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留下一份郑重的嘱托:把放在身边的15268元现金全部交党费,10万元存款捐给巴厝启蒙小学教育基金会。

  林时弁一生节俭,临终却慷慨捐出所有。老人的遗愿,家人和乡亲们都不意外。在村里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老党员,他始终不忘初心,常常提醒身边人和后辈——不能忘了当初为什么入党。“作为一名老党员,林时弁66年如一日,忠诚于党、勤于奉献。”不少前来吊唁的乡亲都这样评价他。

  上世纪60年代,林时弁回到村里,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带领全村人共同发展,一干就是26年。离开工作岗位后,他依然热心于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家乡建设。

  耳濡目染下,老人的孙子林长温及其他家族人员总是积极参与公益,慷慨解囊。林长温回忆,多年来家里始终延续着一个习惯——每年的除夕夜,全家人都会坐在一起开会,大家轮流总结自己一年来的得失,最后爷爷再逐一分享他的见解,悉心教育后辈人。

  林爱华31年悉心照顾着瘫儿

  “最美妈妈” 入选“中国好人榜”

  冬日的德化深山异常寒冷,而在美湖镇斜山村,几名留守老人仍一如既往地感受到来自村民林爱华的温暖。

  林爱华的家原本是村集体的仓库,早已破烂不堪,大门的墙体已经歪了,全靠几块木头支撑着。二楼是她和小儿子陈贵显的居所,整理得干干净净、有条不紊。

  陈贵显8个月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导致他成了瘫儿,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连吃饭都要妈妈嚼烂了喂他。31年来,每日三餐加上晚上的点心,林爱华每一口饭都要嚼烂了再喂给儿子。每逢天气好时,她还要背着儿子出门晒太阳,保障他的健康。丈夫平时在外务工,为了照顾瘫儿,她不敢外出,常年守在家中。

  在照顾儿子的同时,林爱华还挑起照顾年逾八旬的公婆生活起居的重担。更让人称道的是,作为斜山村坂面角落最年轻的留守人员,今年55岁的她,在照顾好小儿子和公婆的同时,还对邻居5名留守老人嘘寒问暖,端饭送柴。

  林爱华的事迹经过报道后,各地爱心人士深深被其行为所感动,筹资给他们家送来轮椅、破壁机等慰问品。

  11月28日,中央文明办发布11月“中国好人榜”,林爱华入选孝老爱亲类好人。

  北滨江公园白水营区保安队长杨文忠(右一)和队员们在公园里巡逻

  公园保安队 救人助人成“传统”

  “太不像话了,扔得公园到处都是垃圾!”几天前,杨文忠联系记者,“投诉”市区某小学的学生到北滨江公园游玩,零食袋、饮料瓶随地扔。他提醒老师后,对方竟然说地板就是给人扔东西的。生气之余,他还是自己将垃圾一一捡起。

  这就是记者多次采访认识的杨文忠,耿直、尽职。作为北滨江公园白水营区的保安队长,这名49岁的东北汉子,早已把泉州当成第二故乡,“这几年泉州的公园建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巡逻在园区的杨文忠,和他的同事们一样,热爱这个岗位,在岗位上发光发热。

  11月30日深夜,杨文忠和保安陈伟华从寒冷的江水里救起一名轻生的男子;2018年9月,他和同事救起一名不慎掉入江中淤泥的老人;同年10月27日上午,一名与家人吵架的妇女跳进江中,陷在淤泥里,又是杨文忠和同事们合力将其救起;也在那一年的12月7日晚上,他和同事在2个小时内接连救起两名跳江女子……

  同样屡次救人的,还有北滨江公园田安园保安队长奚道忠和同事。这样的热心之举,已经成为北滨江公园保安的“传统”。

  据悉,2018年开园以来,泉州北滨江公园保安队伍累计救助落水人员10余人,劝退轻生市民50余次,拾金不昧50余次。奚道忠因此荣获市级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奖项,北滨江园保安巡逻组获得市公安局颁发的“2018年度先进保安组织”。

  潜心学习研究的连小梅

  网红学霸 《人民日报》官微 头条点赞

  11月18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把头条留给了咱厝泉港区前黄镇凤山村女生连小梅,这位自小勤奋好学的学霸,在读研2年间,发表SCI论文13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篇,申请了3项中国发明专利和3项国际发明专利。2019年暑假,她到华为中央硬件工程院实习,并获评优秀实习生。10月底,她又斩获浙江大学最高荣誉奖竺可桢奖学金,成为实至名归的顶尖学霸。记者近日从连小梅处获悉,她已经确定继续读博。

  “刚刚转博成功,相当于硕博连读总共五年,专业没有变,只是导师换了。”连小梅告诉记者,对于未来,可以的话她将继续做科研,出来工作是第二选择。

  她目前是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高分子材料专业2017级硕士在读生,和团队成员主攻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新能源研究。她大部分时间“泡”在实验室,每天不少于12小时,经常是别人都走了,她还留下来通宵研究,“自己做起实验就忘我,沉醉其中。”她表示,目前他们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她的科研之路才刚起步,相比“国内外大牛”还微不足道,自己还要继续努力。她说,接下来她会去以色列做更深入的合作交流。

  郭秀梅指导新生儿家属如何护理宝宝

  助产士“郭妈” “想干到我干不动的 那一天”

  2019年的国际助产士日,我们认识了在泉州市中医院助产岗位上一干就是45年,见证了上万名婴儿降生的老助产士——61岁的郭秀梅。她被医护人员、产妇亲切地称为“郭妈”。

  闲不住的郭妈,在退休后又被医院返聘。精神矍铄的她依旧与年轻助产士一起,不知疲倦地正常值夜班。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位唇腭裂的新生儿被父母遗弃在医院,产科的医护人员成了这个孩子的“临时妈妈”,郭妈则成了“临时奶奶”。“我们理解孩子父母的难言之隐,但我们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的日常,真的很辛苦。不过,科室里的同事都将这个孩子视如己出。3个多月后,孩子被父母接走时,好多人都哭了。”郭妈说,每个孩子的降临都很不易。见证了上万名产妇生产的她,更理解当中的酸甜苦辣。郭妈说,她希望每个父母都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今,看到科室的年轻助产士都能够独当一面,郭妈欣慰不已。至于何时才从助产岗位退下来,郭妈笑着说:“可能是明年,也有可能会干到我干不动的那一天。”

  苏雪月和丈夫携手走在公益路上

  援藏夫妻 与藏区的不解之缘

  这对夫妻两次进藏义诊,10余年坚持为藏民募捐,而藏民则为他们举办婚礼。泉州江南医院助产士苏雪月与丈夫王征崎与藏区结下不解之缘。这一份特殊的情缘,依旧持续着。

  从入秋开始,苏雪月和丈夫的朋友圈就“热闹”起来。10月份,他们为西藏昌都一偏远牧区村庄募集过冬棉衣;11月份,他们为青海玉树称多县清水河镇技术学校募集过冬衣物及学习用品……“虽然我们离藏区很远,但还是想尽力去帮助藏区的人,让他们温暖过冬。”12月5日,得知募集的冬衣已经送至藏区,苏雪月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里分享着藏区孩子穿上冬衣时的喜悦。苏雪月说:“照片中,孩子们的笑脸实在太温暖了,看着都觉得很幸福。”

  苏雪月说,这些年,她与丈夫资助的藏区儿童,有的已经学有所成。其中一名孩子更是主动加入他们的公益队伍中。“这就是爱的传递,我们将爱的火苗点燃时,更希望接受我们帮助的孩子,可以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西藏似乎有神奇的魔力,数次入藏的苏雪月始终对藏区心生向往。12月初,苏雪月与友人再次进藏。雪域高原、白宫红殿,淳朴的藏族同胞……点点滴滴早已镌刻在苏雪月的心里。“我喜欢行走、喜欢旅游,喜欢去看日常生活里不一样的一切。对西藏的痴迷,让我又去了,当旅途结束后,我又以充盈的状态回归工作和生活。”

  王文教今年回乡时与家乡亲人一起品尝面线糊。

  “人民的楷模” 爱国情感染 一代又一代人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咱厝人王文教被习近平总书记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当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直播的南安洪濑大洋村村民激动万分。当月12日,适逢中秋节前夕,被称为“中国羽坛教父”的王文教刚刚回乡谒祖,实现了他多年来与家乡亲人团聚的心愿。

  11月中旬,载誉而归的王文教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称,他通过阅览《泉州晚报》和“泉州通”APP了解了家乡媒体对自己的最新报道,并寄语勉励泉州体育界:“只要各级领导重视、多方面创造条件,教练员刻苦钻研业务,运动员刻苦训练、敢于付出,泉州体育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21岁时,王文教放弃在印尼的一切荣誉和地位,告别家人回国,加入福建省羽毛球省队,后退役成为教练。在他任国家羽毛球队总教练期间,中国羽毛球队获得了1982、1986、1988、1990年汤姆斯杯团体赛冠军,涌现出56个单项世界冠军。

  他的堂侄王聪明感慨道,1953年堂叔决定回国时,做出许多牺牲。受他影响,后来又有不少华侨青年回国,在他的培养下,成为优秀的羽毛球运动员、教练。可以说,从他回国,到后期执教,再到现在,他浓浓的爱国情都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石狮女孩夏天天向烈士鞠躬的背影感人

  “鞠躬女孩” 对烈士充满敬仰之情

  2019年7月17日,14岁的石狮女孩夏天天在参观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时,毕恭毕敬地给每一位烈士鞠躬,这一幕刚好被参观者韩先生用手机录下。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据此制作了视频新闻并发到手机客户端,令不少南京网友动容。视频也在泉州市民的朋友圈里热传。

  “开始的时候,没有给烈士鞠躬的打算,可越看越感动,就决定要给每个烈士鞠躬。”天天说,此前她曾听到一句话“就算变成沙子,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参观当天听到烈士牺牲的故事后,再想到这句话就更加感动,更激发了她的爱国热情。

  记者采访得知,她的父母都是传统文化爱好者,从天天小时候起,便让她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她还常跟着爸爸参与公益活动。她的爸爸说,或许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上平时做公益的感悟,让她对历史抱着敬畏之心,对烈士充满敬仰之情。

  “这件事过后,她升入初二年,平时以学业为重,闲暇时最喜欢诵读《大学》。”近日,记者回访夏先生,他说,待寒暑假时,还会带她参与公益活动,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见义勇为的“父子兵”

  见义勇为“父子兵” 奔走在公益路上

  他平时乐于助人,在旁人危难时更是挺身而出;他两次获评“见义勇为”称号,2017年入选感动福建十大人物候选人,2018年入选11月“福建好人榜”候选人。他,就是史玉阳。受其影响,儿子史冬铭路见不平也总要“吼一吼”,2018年孤身制服一名抢劫的歹徒,社区居民都称赞他们是见义勇为的“父子兵”。一年来,父子俩继续奔走在公益路上,并在不久前荣获“泉州市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2018年与2019年的重阳节,史玉阳自掏6000元购买花生油和大米在江南街道锦美社区干部带领下慰问九十岁以上的老人;今年1月19日,他出资3000元购买大米和花生油到永春桂洋壶永村慰问十户特困户;5月26日,他前往福州慰问去年因车祸住院治疗的凌霄中学初一年游同学,为她捐出1000元;6月4日得知永春苏坑村王秀肯老人家庭特别困难,他主动去慰问并捐出1000元;9月1日起他资助德化县葛坑镇大岭村十岁学生小林每个月300元……

  2019年11月26日下午6点多,正值交通高峰期,泉州中医院有部救护车载着一名病人要送到泉州第一医院,在新天广场开往浮桥方向路上遇上了堵车。史冬铭正好打的准备前往老家江南锦美社区,发现救护车没法通过,他付完款赶紧下车,一部车一部车地去敲窗子叫他们把车挪一挪,救护车得以顺利通过。救护车驾驶员竖起大拇指,向他道谢。

  “我们会坚持将公益事业做下去。”史玉阳表示。父子俩见义勇为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2019年,史玉阳荣获鲤城区第六届道德模范荣誉称号。(泉州晚报记者 苏凯芳 张晓明 陈明华 郑光前 廖培煌 吴志明 陈灵)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