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泉港区道德模范郭小伟:服务民生守初心 投身公益用真情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01-09 责任编辑:黎灵寿 陈小妮

  从一名普通教职工到一名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助人为乐的真心、为困难群众解“忧”的初心。现年42岁的郭小伟已加入泉港公益队伍10多年,无论身处哪个岗位,他都奔走在救助帮扶孤寡老人、贫困学子等困难群体的第一线。

  几年来,他先后荣获福建省第二届“母亲河奖”绿色卫士提名奖、泉港区第五届“感动泉港·道德之光”助人为乐模范等荣誉。

  扶贫济困 真贴心

  日前,一场济困帮扶公益活动在后龙镇土坑村开展,20多名泉港区济困公益协会的爱心志愿者自发购买了被褥、衣物、电饭煲、粮油等爱心物资,走进该村82岁生活困难老人刘兴枝家中,送上冬日里的温暖。

  原来,家住土坑村的82岁生活困难老人刘兴枝,身体愈发不如从前,虽有政府的低保补贴,无奈行动不便,采购粮、油等生活物资成了问题,有时连日常的三餐都吃不饱。

  在接到爱心人士的热心电话后,郭小伟第一时间邀约泉港区济困公益协会成员前往探望慰问,在详细了解老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之后,一场精准帮扶济困公益活动应运而生。

  “这群年轻人真是好样的!”志愿者们如同对待自己亲人一般,帮老人修剪指甲、清洗衣物、整理家务,为老人端上香喷喷的午餐,老人的邻里都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像这样的活动,只是我们日常帮扶活动的缩影。” 作为活动发起人——郭小伟告诉笔者,每个月他都会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组织类似的济困活动一至两次。2018年来,已组织身边的志愿者一起开展大病救助、为爱筑家、关爱儿童等精准济困活动近60场次。

  投身公益 用真心

  谈起跟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的不解之缘,郭小伟向笔者介绍了他的经历。

  时间回溯到2000年前,身为教职工的郭小伟,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生活两点一线,日子过得平淡。

  一次一位亲戚因病过世,打破了他原本波澜不惊的生活。“一场病不但夺走了亲戚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还致使这个家庭因病致贫,欠下了一大笔债务,尚在读大学的孩子学费都凑不齐”。

  出于亲情,也出于同情,郭小伟把自己的工资卡交给亲戚尚在念大学的孩子小郭,并鼓励他安心上学,“只要用在学习和生活上,钱不够我再给你汇”。谁知一年后,小郭把工资卡还了回来,卡里的钱一分不少。小郭告诉他,这一年来,自己通过参加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一个学期下来还有盈余。

  听到小郭并没有因家庭变故而放弃学业,郭小伟第一次感觉到,原来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个善举能给他人带来这么大的帮助,让他对公益事业有了初步的认识,成就感和满足感让他平淡的生活泛起涟漪。

  从此,他就利用自己的爱好,在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书法辅导,组建了 “校园爱心社”,带领师生开展关爱特困生等志愿服务。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郭小伟加入了泉港家园义工协会,和公益有了真正意义的“亲密接触”。

  自此,几乎家园义工协会的每次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郭小伟成了协会最积极的成员之一,从2011年到2017年,他和他的志愿者伙伴们走遍了泉港的101个行政村,累计开展扶贫助困、敬老爱幼、助残助学等公益活动200多场。

  扎根一线 守初心

  随着对公益和志愿服务的了解日益加深,接触了越来越多需要帮助的人,郭小伟开始有了更多想法,愈发感觉社会帮助力量的相对局限,希望自己可以让更多人获得长久的帮助。

  2018年7月,郭小伟成为区民政局的一名工作人员。

  来到民政局,郭小伟真正认识到了“低保”“特困”“短板”“兜底”等民政专有的字眼内涵,更加觉得身上的责任大,儿童福利、流浪救助、精神障碍救助,每一件事的每一个细节,他都丝毫不敢懈怠。

  2019年1月,由于工作需要,郭小伟被安排为社会救助股负责人,负责全区8000多个低保家庭、500多个特困人员、200多个孤儿、5000多个残疾人,加上每月不固定人数的临时救助申请对象、流浪人员以及“505微公益”涉及的1000多个困难群体服务救助。这让他既兴奋又紧张。

  为了更好地服务困难群众,他钻进各种救助文件政策里,夜以继日地学习、充实自己。为了把社会救助工作做精、做细、做实,他“白加黑”“五加二”,三更半夜办公室的灯时常亮着。

  如何有效借助社会公益力量,缓解更多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服务公益的能力——这成了他每天求索的问题。(林弘梫)